当前位置:首页 > 诏安新闻网>文化广场>
祠堂及祠堂文化
2016-12-12 11:14:41  来源:诏安电视台  责任编辑:康逊斌  

  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

  在那里,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都能寻找到我们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无疑,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

  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

  祠堂,往往建在风水宝地上,背后必需要有“靠山”,以山冈作为屏障,四周往往有几棵、十几棵参天古树簇拥,祠堂周围都是同姓人家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

  走进祠堂,仿佛感觉到先人说过的家常话和他们熟悉的脚步声,还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他们的心跳呼吸之声,都散布在祠堂的每个角落里,这一切充满了家的味道。抬起头,一股股草木的清香随风入窗,顿时萦绕着我,包裹着我,浸润着我。祠堂的院门上往往都赫然刻着:宗功祖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在这里,品质和德行是最当紧的,比什么都重要。我想,这需要一种传承,更期待一种希望。一直以来,耕读传家,清白明世,都是我们必须谨遵的家训和深刻领会的要义。

  走在祠堂中,我常常迷恋于一种生活的气息。孩童时代最初的朦胧记忆在祠堂里显现:在偌大的祠堂里跳田、玩耍、捉迷藏,在青石板、鹅卵石铺就的小径上高兴地蹦蹦跳跳,在焚烧香烛的袅袅烟雾中想入非非却装作和大人们一般正襟危坐,看祖宗的牌位时一排排看过去仿佛看到祖先们依长幼次序端坐在神龛上……

  当然,最有味的时候,是我们一个个“细把戏”爬上祠堂高高的戏台,半睁半闭之间,耳边锣鼓喧天,眼前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台,说唱念做打各显神通,尤其看到“黑脸包公铡了驸马”时,过瘾得很。

  走在祠堂中,我还迷恋于一种木头的香味,这是祠堂里上了年纪的木头发出的清香。在老祠堂厚厚的木门上,黑褐色的木墙上,在檐头横梁上,在楼栏廊柱之上,在花格漏窗之间,总缠绕着一种木香,如水流般漫溢,缓缓流淌,久久地在祠堂上空盘桓不散,挥之不去。这种木香,是一种清香,悠长绵延而又含蓄、内敛、深沉,仿佛与生俱来,如母亲的棉布,舒缓,温暖,软和,亲切,是亲人和乡邻的气息,是平淡生活的味道。

  进得祠堂,有大门门屋、享堂、拜殿、戏台、寝殿,有些寝殿后面往往还有藏书楼。我记得最初在那里搜寻到几本虫蛀发黄的线装书,如获至宝。那淡淡的书香味,让我受益终生。

  祠堂里浓郁的香火味,常年经久不散。一年四季,春祠夏禴,秋尝冬烝,四时八节,祭祀不断。“祭,如在”,大伙总是认为祖先就在冥冥之中,保佑着家世的兴旺,子孙的繁衍。祠堂祭祖,已然成为血脉汇聚、增进感情、精神认同的家族功课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课。

  及我长大一点后,祠堂里一个个斗大的字更让我着迷,引人探秘。比如:敦、笃、雍、崇、务、孝、伦、淳、睦、思、德、忠、本、善、义等。起初,一个个字问大人、翻字典,似懂非懂,如“敦”是“厚道,勉力而为”的意思,“笃”的意思是“深厚、诚恳、忠实”。后来,终于有了几分真正的明白:仁义道德,忠孝廉节,都是教导子子孙孙时时不要忘记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德”规范自己的言行。

  宗祠一度曾被简单地定为反动“族权”的象征,许多祠堂纷纷被拆掉。但后来修了拆,拆了修,又被重新立了起来,一番修缮翻新,重放异彩,再显光辉。我曾见到,每一座祠堂背后都有一批虔诚执着守望的老人,每一条通往祠堂的路上都有无数双注视的眼睛。很多祠堂里,“族规”“家训”又堂堂正正地上了墙,多有劝诫,为后人遵循。祠堂又恢复了以前的众多功能:聚会、议事、倡学、教化等等,特别是现在,发扬光大,还有了文化活动室、书画展览、文艺展演、史志乡贤英才陈列等新功能。

  太平时期,建祠修谱,供人景仰,当然是很隆重的事情。清白传家,自是历代族人的愿景。祖宗都想让后人学好、过好,和睦兴旺,一门清正。一直以来,犯事违法的人,是不准进入祠堂的,也是上不了族谱的。当然,这是天大的事,一个人入了“谱”,心里才会踏实。

  现在,家乡正在大加宣传弘扬宗祠文化,我很以为然。在巍巍千年雪峰山下,在湘西南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座祠堂飞檐翘角,气宇轩昂,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美轮美奂,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令人神往。

  祠堂,我们的祠堂,我们的老祠堂。

  祠堂在,祭如在。祭如在,倍思亲。祭如在,一切在。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祠堂 - 祠堂 

  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潮汕人历来重视祠堂的建筑,这是一种“怀抱祖德”、“慎终追远”、也是后代人“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一种孝思表现。 

  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 、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的运动,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后世之人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痛心之余,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及宣城市绩溪县和江西省婺源县)等少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等某些原因,部分祠堂得以保存,甚慰。

  祠堂 - 基本结构

  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有两厅夹一庭的两进式和三厅两庭的三进式两种。其建筑系统地运用木雕、石雕、嵌瓷这三大潮汕建筑工艺,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潮汕祠堂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普宁市西社乡永思堂存有民国修建碑记,从中可以了解该祖源流及世系辈序,这对研究该簇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澄海市后溪乡芳庄堂,堂正中入门有一祖墓,这一现象在潮汕是极其罕见的。

   祠堂的平面布局  祠堂建筑平面布局,虽常因地形及用地限制发生变化,祠堂的建筑风格各式各样,建筑规模多数在10到20间之间,个别大的祠堂有数十问,都是以较严肃的殿堂组成。大部分祠堂有高大的墙门、门楼、照壁、正殿、庑房、享堂等房屋建筑,正厅两侧有厢房等建筑。庭院植有树木花草,庄严典雅。但总体上仍不外乎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方式。其纵向进深及横向路数,随祠堂规格、建造者财力及用地规模形态而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单进、单路祠堂: 

即由单座建筑(享堂)构成的祠堂,如刘猛将祠、王绂、陆羽祠,这类祠堂数量较小,是一种简式祠堂。 

(二)两进祠堂: 

即由祠门、享堂构成的祠堂,两侧或由两厢或廊道连接,近似民居院落,侧翼有时设置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如陶中丞祠、周敦颐祠,这是惠山镇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三)三进祠堂: 

即由祠门、享堂、寝堂(或后楼)或祠门、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有时有享堂设有戏台)、享堂构成的祠堂,侧翼亦可能有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前者如顾可久祠、薛中丞祠、周文恪公祠,后者如张中丞祠、原陆宣公祠,这也是惠镇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四)四进祠堂: 

即由祠门或门楼、二门(也可称仪门,其后部或有面向享堂的戏台)、享堂、后堂构成的祠堂,两侧可能有边路,如原华孝子祠、春申君祠、扬四褒祠、昭忠祠,此类祠为敕建的官祠,规格较高由官方定期祭祀。 

(五)三路四进式或边路三进式 

主轴线保持三进或四进,并有左、右两路或一路,一进或二进式。如王恩绶祠,是平面布局为最完整的三路四进式;张中丞庙为两路三进式(西路由许远殿、鲁班殿、垂花厅组成);邵宝祠为两路三进式(有北路超然堂)。 

以上几类祠堂侧路及后部均可能附有花园,笔者早在1993年与《无锡寄畅园》作者黄茂如总工谈及惠山古代园林时,就注意到惠山祠堂群中出现的这一重要的祠堂园林群问题。如顾可久祠右部花园、张中丞祠后部花园、王恩绶祠右路花园、杨延俊右路花园。某些祠堂中路凿有略具园林趣味的泮池水面,如华孝子祠、邵宝祠、唐文襄公祠等,泮池上加石梁平桥。其中陆宣公祠享堂与戏台间的院落较小,水池索性溢满整个院落,成为幽深的水院,最为别致。以钱王祠的平面最密集。 

一些在惠山山坡上利用山地建造的祠堂,如忠烈祠,进、路形式多变,序列更加优美。这类祠堂是建筑规格很多、民间影响较大、祠内都配有戏台。但由于横直街的拓宽,较多祠堂的祠门或门楼被拆除,使整条祠堂街的街景缺乏界面的变化。

典型祠堂介绍

  (一)昭忠祠

    又称“淮湘昭忠祠”,是清同治四年(1865)江苏巡抚李鸿章所建“清祠堂建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祠利用惠山寺旧址倚山而筑,有殿有庭,对称整齐,进、路层次丰满。其结构形式与平面配置,都是无锡现存完整的清代祠堂建筑代表。它是祠堂群中规格很高、富有无锡特色的山地祠堂建筑。   祠东向,沿中轴线由砖雕门楼式头门、正门、前殿、寝殿、等组成。面阔一问,头门歇山顶,檐下斗拱,刻有“河岳英灵”四字。门前置抱鼓石。进门一歇山顶碑亭,正面刻同治三年李鸿章奏请建立昭忠祠文,背镌五龙戏珠图案,最近此亭已移上部北侧。

    正门,面阔3间,进深2架。中间将军门,两旁耳室。歇山顶。

    前殿,面阔3间,进深7架,前轩后廊,明间五架梁,硬山顶。后金柱间置屏门,后为通道门,置高门臼刻花门枕抱鼓石,后檐为砖雕门楼,匾额刻“名山相木r四字。南北次间嵌立李鸿章撰《惠山昭忠祠记》、  《敕建惠山昭忠祠记》碑各一块。前殿南北两起居殿,各面阔3间,后廊式,硬山顶,前殿庭院,北部点缀湖石假山。南院墙外有戏台一座。

    寝堂,面阔5间,前轩后廊。前檐重叠斗拱,硬山顶。方形花岗石檐柱,殿前两庑配殿南北向对,硬山顶。

    祠堂主要建筑的梁枋、柱头、门楼都有雕刻装饰,题材主要是吉祥图案,山水庭园戏文等。木雕精细,线条流畅,砖雕细腻,制作精美。

  (二)华孝子祠

  古时孝为万善之本,百行之先,人们对华孝子祠的缅怀,都是尊其贤、褒其行而祀其孝,十分敬重。现存四面牌坊、祠门、楠木厅等建筑。其中祠门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翌年建四面牌坊,楠木厅则初建于明成化年(1485),虽经历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的落架翻修,仍保留较多明代建筑特征,并留存有风格古朴的彩画。祠中尚完整留存着明前期修凿的承泽池、溯源桥、鼋池,石色润泽,令人珍爱不已。

 该祠古朴精美,为惠山古镇祠堂群中建筑规格、艺术价值最高者。最近华氏家族后裔华仲厚老先生已数次从国外回来,出重资要求进一步修复好祠堂内容。

  (三)顾可久祠 

  今存四面牌坊残柱、享堂、后楼、拜石山房及明代湖石名峰丈人峰。其中享堂前有宽广的祭台,仆倒在地的10余面青石围栏似为明代初建成时原物。享堂则应为康熙二十八年(1649)重建时遗物,是惠山古镇祠堂群中年代较为古老的,其梁架、柱础均被遮挡,保存完好,祠楼、拜石山房为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时遗物。明代古银杏巍然挺立,使祠院生气盎然。

  (四)至德祠

  今存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构架精美的享堂——泰伯殿,在祠堂群中,规模似仅次于张中丞庙正殿,系建于明愚公谷炼石阁遗址处,年代也较古老。其入口门楼为今荷轩北行来雨亭,绳河馆人至德祠享堂。

  (五)张中丞庙

  原门前有石坊、照壁及泮池石桥等。现存二门(背面为戏台)、正殿等建筑,同治八年(1869)重建。该祠在惠山古镇祠堂群中规模最为宽敞,构造也极精湛,其中戏台、厢楼均尺度宽绰,正殿为整座祠堂群中体量最雄伟的建筑,后部存有花园。原来其湖石假山艺术,为无锡湖石堆山之最。此庙为“同光中兴”时期江南大型祠堂建筑代表作之一。

  (六)王恩绶祠 

  今存三路四进,为惠山古镇祠堂群中规制最为完整,布局最为缜密者,清同治13年(1874)建。沿中路依次设有大门,御碑亭,二门,享堂,后堂;东路设戏台遗址,介福堂以及山石,池沼,花木幽深;西路为子祠,存享堂,后堂两进。祠左有乐善两木坊。

  (七)杨延俊祠

  民国四年(1915)建,中路主体建筑已毁,但位于边路、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的祠园(留耕草堂)连廊、半亭厅堂、古木得以完整留存,基本保存着初建时的格局。其西侧平缓的土坡似仿自寄畅园,尤具“平冈小坂”风韵,只是南北两片水面缺乏面积对比与联系,是其主要弱点。南侧有戏台遗址临池为原潜庐的一部分。

  (八)杨藕芳祠

 民国十年(1921)建,以清水砖墙二层楼房围成口字院落,一派西洋风范,是洋为中用祠堂建筑的特例,体现出民国时期的无锡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西洋文化不断融入传统文化之中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

  (九)武肃王祠

   民国十七年(1928)由国学名家钱基博等到无锡钱氏宗亲集资重建,其中钱基博即钱钟书先生的父亲。此祠忠实采用传统建筑手法,原钱武肃王祠,有巍焕门楼三楹,上为御书楼,楼下横悬祠匾,匾字古雅,相传为宋朱子所书;内有光远楼、五王殿、锦树楼、庆系堂、见山楼、饮福楼及厢楼等,极为壮观;祠中大殿为单檐歇山顶,与祀主的身份很相称,内部梁架彩绘绚烂夺目,更是江南地区传统建筑彩绘的珍贵遗存。

  (十)邵文庄公祠

  始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也叫“二泉书院”。

  祀主邵宝(1460-1527),字国,贤号永斋,别号“二泉居士”。为官清正廉洁,勤于职守,人称“千金不受先生”。正德二十一年,回无锡建二泉书院。

   初祠即二泉书院旧址,清顺治年问,督学佥事张能麟重葺,塑邵宝像,列明代碑刻于左右壁。乾隆五十七年(1792),顾光旭重修,道光十九年(1839)族裔邵涵初、文涛等再次重修。有超然堂、君子堂、拜石亭、永锡寨等,祠通向山麓有逊名泉、滴露泉、点易台等。近年作者受命重新规划恢复该祠,已按原祠逐步恢复完成书院及庭园,迁四面碑于今原处。厅堂廊榭,池溪山石,景色诱人。

  (十一)胡文昭公祠

  在二泉东侧,祀宋初三先生之一的教育家胡瑗的祠堂。顺治年间官府批准建祠,春秋二次官祭。康熙南巡时,为祠御书“经术造士”匾。祠有厅堂三进。一进门厅悬“经述造士”匾。第二进仰止堂,供胡瑗塑像。第三进敦本堂设神位。园内以花木果树取胜,假山池沼花木齐备,山高谷深,佳趣盎然。上世纪五十年代将胡祠礼塔屏改为茶室,仅留仰止堂旧屋数楹。

  惠山祠堂的建筑形制

    当我们走进惠山古镇,踏进祭祀祖先、供奉祖先神位的宗祠庙宇,那或平易质朴,或高大恢宏、庄严肃穆的祠堂建筑形制,马上会使人进入了“宗,尊也,庙,貌也,先祖神貌所在也”的精神境界。哪怕是昭忠祠步步向上的台阶,还是观音兜式的封火山墙,或是其他柱础抱鼓石之类的建筑构件,都渗透着时代的光彩和精神的符号。

    惠山祠堂的主要建筑是以砖木结构为主,单檐硬山式的,以粉墙黛瓦灰调子为其特色的江南传统民居式建筑。它们简朴无华,规制不高,绝大多数为单层式,二层楼式较少,尚未见有三层者。屋面只有在重要的华孝子祠、陆子祠、钱王祠、荣氏贞节祠等少数祠堂的主体建筑中出现单檐歇山顶形式。

    在祠前空间较宽裕的沿街、靠山、临河的地方,用建码头、立牌坊、筑圈门、跨水建桥等手法,构成了完整而富于山居、水乡情趣的惠山祠堂的前导空间。

    我们也可以发现整个惠山祠堂群群体特色:祠群中有高高耸立的东岳行祠中的原五岳楼,它在龙光塔下,鹤立鸡群、统帅着古镇118处大大小小的祠堂;在五里香塍原圈f-1口(辕门)附近,关刀河畔的锡山东北坡,则矗立着孝贞女坊、女中铁汉坊、井水盟心坊,马贞女坊等一群牌坊群,簇拥着清代东林书院山长、古代无锡诗歌总集《梁溪诗抄》的总编顾光旭题刻的诗冢,引导来自无锡古城顺五里街陆路而来的人们。而经过漫漫水道而来,转过了古老而神奇的黄埠墩,穿过了苍古的宝善桥,到达龙头下的人们,泊船抬眼就见一座惠山古镇最雄伟壮丽的“人杰地灵”大牌坊,恭候着来惠山的朝拜、祭祀和游览的人们。

  人杰地灵坊

   然后,在唐、宋石经幢边,在古木森森的寄畅园里,顾可久祠的太湖石——小惠山石下,在张巡祠的古戏台前,在玉泉观阿炳与生父一起生活的地方,在古惠山寺后的南朝大同井畔,在尤文简公祠的万卷楼上,在二泉之上茶神陆羽祠的古朴殿堂内,在昭忠祠古银杏树的巨大树干周围,在华孝子祠前的四面牌坊中,在杨藕芳祠西洋式的砖柱旁……读者们都有可以用目光、用手、用心去轻轻抚摸这些古老的建筑、去触摸这些古老的历史、去谛听它们千百年沦桑的往事,去感悟它们繁浩的文化内蕴,去体会惠山古镇古朴的历史风韵。 

  惠山祠堂建筑大致包括码头、圈门(辕门)、池沼、石梁、小桥、照壁、牌坊、祠门、二门、戏台、享堂、祭台、寝堂等类别。

  (一)码头:

  在惠山浜、龙头河西岸及烧香浜一带 沿河的祠堂,都有各式“踏渡”,停泊船只和生活用的码头,多用花岗岩条石驳成。较远的族人祠祀期间,大量祭品用具和客人,都是由船泊经水路到达惠山的。

  (二)圈门

  即辕门,是在原胡昭文公祠、尤文简公祠前二泉里古道上、宝善桥陶公祠、赵公祠沿河的南塘路上,祠堂门前两侧设有跨路而筑的圈拱门,从公共道路中划出小片段的半公共空门,作为祠前前导空间之用。

   (三)照壁

   即北方的影壁,在风水学上是一种避邪、趋吉、聚气的建筑,有石筑砖砌的数种,还有用砖水磨细作的精美照壁,它也是在祠门前半公共空间中的建筑,现已知惠山祠群中,有照壁者共4处、今多数已毁、改殆尽。有李鹤章祠前的隔河照壁,顾可久祠、张巡祠、王氏贞节祠前的隔街照壁。顾祠照壁上有“忠君-爱国”等题字。

  (四)牌坊

  祠群内牌坊原有廿四座之多,以“人杰地灵”坊为最高大,立于龙头场西,为三门四柱五楼式石牌坊,建成于明代,由邹迪光等题刻,上世纪初已破败,门楼塌圯,后被毁,主要大石构件据说尚存,埋在地下。

  以关刀河畔锡山脚分布的牌坊最密集,以华孝子祠和顾可久祠的两座四面牌坊规格为最高,它们俗称无顶亭,其实并非为亭,误导也。它是由东南西北四座牌坊组合而成的。四根方形石柱粗犷稳重,坊顶内坡落水于中央水井之中,构思奇妙,朱宇辉博士意为:“其建筑艺术价值可与徽州歙县许国石牌坊相辉映,在整个江南地区也不多见”。

  其他主要牌坊有张巡祠的显忠坊、嵇祠的忠节留芳坊、秦祠的孝友传家坊、五里香塍坊、张义祠、祝祠和王祠处有四座乐善坊等,在封建礼教和宗法的长期统治下其余大多数为贞节牌坊。当我们拨开掩盖历史的层层弥彰,一座座矗立在惠山古镇街头巷尾、古道沿河的牌坊,或像千人报德坊的华丽显赫、或像五里香塍坊那样独具风韵,或是宝善桥头乐善好施坊下的仁慈善举,或是抗疏忠臣海端的先师顾可久祠前令人震惊的四面石坊,还是惠山祠堂群东南西北中处处设立的浸淫血泪的贞节坊。千百年来,只要读者们仔细留意,它们一直在向世人们诉说着它们的喜怒哀乐, 演绎着一出出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的人生演义。

  
  (五)池桥

   在东岳行祠前,在张巡祠前,以及嵇祠、华孝子祠、王问祠、陆贽祠中均挖沼筑池,引二泉山水于其中,或引山溪于祠前,上置石梁桥,以单挑平桥为多见,池沼涧溪中,终日流淌着二泉的涓涓清流。如果有机会,我们应该顺路看看陆宣公祠的小景,虽然其门头在拓宽路面时被拆,现存祠堂与戏台之间院落很小,造祠者灵机一动,索性将水溢满整个院落,全筑成池,使陆祠院落成为一个幽深的水院,上架精美小石桥一座,维系前后交通。池中锦鲤可数,上有小戏 台弹唱戏曲,实在是风雅别致,又精于环境生态。


  (六)祠门

    多数为单檐式平屋,也有门楼者,如过去的李公祠、钱王祠、邹公祠以及现存的邵宝祠。独立式砖雕门楼仅见于惠山昭忠祠和浦长源祠等,一些祠门已被拆、改。

  (七)碑亭

  存昭忠祠、王恩绶祠、邵宝祠内之四面碑亭,顾宪成祠内之芙蓉亭及嵇祠、唐桐卿祠内之碑亭已毁。祠中碑亭多见为攒尖顶方亭,方正端严,内置相关的名人所撰之石碑,如清代赛金花之夫洪钧状元所撰之碑记,尚存在王恩绶祠内,而邵宝手书的点易台四面碑,则是现存邵宝最大的亲笔书法刻石、珍贵至极。

  (八)二门

  又称仪门,王恩绶祠二门为横长的硬山顶平屋,张中丞祠、陆宣公祠二门则为二层楼屋,因其背面需与重要的戏台建筑相连组合成内院式戏台。

  张巡祠戏台

  (九)戏台:

   区内现存张中丞祠、陆宣公祠戏台、照忠祠戏台、范仲淹祠园内小戏台四座均为单檐歇山顶,春申君祠,王恩绶祠、杨延俊祠戏台则仅存基址。春申君及张、陆两祠戏台位居中轴,利于酬敬祠主。王、杨两祠戏台位居边路临池挑筑,面向花厅,可供评弹、清唱曲艺之用。古镇中比较珍奇的戏台为范仲淹祠院中的微型戏台,只可供一人在其中弹拉清唱。惠山香会、茶会祠祭期间好戏连台热闹非凡,以大王庙(春申君祠)戏台最为旺盛,有时还需增设许多草台戏班助兴。该戏台在文革之后被拆除,很是可惜。

  (十)享堂

   区内现存享堂中以一殿一卷的张中丞祠享堂规模最大,而以单檐歇山顶的华孝子祠享堂规格最高,其余多为面阔3间的单檐硬山顶建筑。顾可久祠享堂前还有祭台配套。

  (十一)寝堂

   寝堂体量通常略小于享堂,也常采用楼屋,如顾可久祠的敬思堂、华孝子祠的承志楼、钱祠之饮福楼等。享堂与寝堂间可用廊道从两侧连接,也可沿中轴或偏中轴一侧以工字廊连接,如王恩绶祠、薛中丞祠、浦长源祠。王武愍公祠寝堂

  (十二)其他

  除了上面所涉及的建筑、构筑物外,沿河祠堂外的码头驳岸、古道,祠内外的名泉、古井、高台、祭坛、古树名木、奇石假山、池沼园林等均是祠堂建筑规制中重要的内容。 

  宗祠类祠堂

  (一)总祠

   数县之内范围较大合族共祀的宗祠,为宗祠中较大的宗族组织,它虽然仍是血缘维系的宗族组织形式,但它祭祀的范围已经超出了同姓同宗的血缘关系,包括了较大地缘范围内的同姓同族不同支派、血缘相对较远的族系,甚至包括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异姓家族。如惠山原上河塘33号紫阳书院中文昌祠内祭祀先贤朱熹,既是无锡周边各县朱氐祭祀的总祠,也是儒生们公祀的场所。规模虽不及朱子原藉徽国文公朱子大统宗祠恢宏,但在惠山古镇内却是一座名胜之地,建造于元代的古华山庄、明代时被贾应壁改为栖隐园的旧址上。院内池亭假山布置极佳,濒惠山浜寺塘泾有溪山第一楼,可西眺九龙金芙蓉,俯视溪南百尺松。还有原大士庵所遗的藕花池,可惜屡有损毁。另一所钱武肃王祠,也是一座较大的合族共建、很出名的无锡钱氏合族共祀的总祠,原祠内祠楼高耸,有光远楼、锦树楼、见山楼、饮福楼、厢楼及五王殿等五楼,在购得寄畅园西南一隅,不足四分二里地的有限空间内,五楼林立中设一殿,供奉祭祀五王先祖。

   华孝子祠也是无锡地域内一个庞大的华氏族系、合族共建、长期共祀的重要总祠的典型代表,其规制完整,建筑古朴精美,而且保存完好。

  (二)宗祠

  此类宗祠即俗称的祠堂,它是从支宗或若干家庙(家堂)聚合升格而成的,惠山较多,它是以一个同姓、同宗各支的宗族共建合祀先祖的祠堂。凡在无锡地区和乡镇的一些门族,只要有条件和机会,总是希望能在惠山的祠群里,以合族的力量占得一祠之所,而且惠山名胜多,既近城又靠山.风水环境好,又有水、陆通衙,便于各地族众聚集会祀。这里宗祠门楼罗列,是十分抢眼的地方,也是门第族望光宗耀祖、互相攀比的重要场所,也是宗族史、宗族文化和酿造宗族世家精神的标志。在惠山的宗祠里,可从其建筑规制门阀,见其整个家族宗族的经济实力;从其祠堂的管理和祭祀的水平则可知其后的文化素质;从其宗桐所出的贤达官爵可以明白该宗族的地位势力;从其家训族规之水准,更可观其家族、宗族的精神。

  (三)支祠

  支祠为宗祠下属的分祠或各房支的支祠,又称小宗祠,由一个同姓家族支派所组成的血缘组合,地域范围较小,血缘关系更亲近,长幼字辈十分明确。一些富家大户和本邑望族支派较多,且有雄厚实力,如陈氏、杨氏、顾氏、张氏、王氏、朱氏、李氏、龚氏等各房支派系,也在惠山营建支祠,以重祭祀,光宗耀祖。这些支祠,有一开始就独立建造的,也有源出于宗祠内的附祠等级的规模再进一步独立建祠的。

  《礼记·大传》中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即迁之宗。”支祠主祀的不是始祖(即别子),而是高祖以内五世之祖,是支房派系尊祖之处。通常祠堂建筑的规模形制,要低于同宗的宗祠、总祠。

  (四)家祠

   家祠为合户之祠,又称家庙,无锡俗称为“家堂”,是祠堂类型中最小的一种规格,也是早期的民间祠堂形制。

  古代的庙制和祭祀是国之大礼,建庙立祠是一种与皇权有关的事,只有天子、诸候、郡王可设较大的宗庙祠宇。“庶人无庙,祭于其寝”,普通老百姓未经官方批准是不能建庙造祠立牌坊的,只能祭祖宗于自己居住的屋内。但这种家祠、家庙,还不是具有宗法意义的宗祠。一直到明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的<乞诏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祀始祖》奏疏中,提出诏令天下臣民,冬至祭厥初生民之始祖.立春以祭始祖以下高祖……的建议,并在嘉靖十五年间得到了明世宗的采纳。准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后,宗祠才遍及天下。家堂、家庙等合主户之祠从形式上变成有宗法意义的家桐。家祠祭祀的范围仍限于高祖以内五世之祖。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22008231号) 联网备案号 :3506240235067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3420069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10006
  • 地址:诏安县南诏镇良峰路县委大楼二楼
  • 邮政编码:363500 联系电话:0596-3321216  投稿邮箱:zwtxtg@126.com
  • 诏安县融媒体中心拥有诏安新闻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 诏安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zwtxt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