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诏安新闻网>诏安新闻>

【劳模风采】郑兆钦:坚守匠心 俯仰无愧

2023-06-14  来源:诏安县劳动模范协会  责任编辑:许晓虹  

image.png


“心若有向往,何惧脚下荆棘遍布,在该奋斗的岁月里,他对得起每一寸光阴”,眼前的老人头发花白、精神矍铄,儒雅的脸庞看淡世事沧桑依旧风轻云淡,这位老人就是福建省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被茶农们亲切称为“八仙茶之父”的郑兆钦。


郑兆钦,1942年10月出生,福建省永泰县人,高级农艺师,原诏安县科技局副局长、中国农学会、中国茶叶学会、福建省茶叶学会等学会会员、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成员。


郑兆钦八十年代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列入漳州第一、二、三、四批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管理,1997年先后荣获“福建省劳动模范”、 “福建省归侨、侨眷优秀知识分子”,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是迄今为止诏安县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人。


image.png


扎根农村 匠心犹存



 1962年,郑兆钦从福建省福安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诏安县秀篆茶叶站工作,坐三小时长途车、再走一公里小路才到达由祠堂改成的茶叶收购站,办公环境简陋,没有电灯、床铺是用两张长板凳架起的松木板,当时的他不会讲也听不懂闽南语和客家话,热爱抵挡一切困难,看到雾蒙蒙群山叠嶂、水潺潺清泉不断,郑兆钦乐观地认定这是适宜茶树生长的好地方,他暗下决心,要在这里扎根并干出一番事业。


为尽快适应环境,郑兆钦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茶师和老茶农学习,他用2年多的时间,爬山涉水,攀登上海拔上千米的乌山,爬上人迹罕至的点灯山,跑遍全县160多个产茶队,踏遍茶区的所有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针对老茶区品种老化、产量低、效益差的现状,他暗下决心以“早芽、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乌龙茶新茶种作为研究课题。1965年,在对茶区品种资源普查的过程中,他在秀篆凹背畲高山区茶园发现一块由种子繁殖的茶树生长参差不齐的茶园,从中选20株茶苗种植到茶站品种园,通过三年日夜观察对比和反复试验,筛选出萌芽早、长势好、品质优的优良单株,通过无性繁殖(扦插)成活20株,移植到白洋乡丁洋村八仙山下种植培育,现成活17株,这便是保留至今的17株八仙茶母树。八仙茶因在八仙山下培育成功,故命名为“八仙茶”。2009年,福建省农业厅和漳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将这17株母树设立为省级优异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保护区,保护范围包括八仙茶17株母树及母树周边300亩示范茶园,该保护区的建立使得八仙茶茶树优异种质资源能得到长久的保护,并可向茶农提供大量的纯种八仙茶插穗,使得八仙茶种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遗传,确保八仙茶品种的纯正。


image.png


守正创新 匠心筑梦



在中国茶研所、省农业厅等科研部门的专家支持指导下,郑兆钦在科研项目中“制定科研目标、设计课题方案、实施试验项目、撰写总结论文”,摇青工序中总结出一套科学加工技艺和制作技术,使得苦涩味较重的八仙茶,最终成为色、香、味、形俱佳的“八仙茶”。郑兆钦培育的“八仙茶”于1982年经漳州市科委组织鉴评,建议名为“八仙茶”,1986年11月在诏安举行“福建省八仙茶现场鉴定会”,正式命名为“八仙茶”。1987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批“八仙茶”为福建省良种茶树并推荐参加全国首批茶树良种区域试验,八仙茶在广东省、湖南省茶科所进行六年区域试验, 1994年由国家农业部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批为“国家级良种茶树”(GS13012-1994)。八仙茶萌芽早、产量高、抗逆性较强,制成乌龙茶香气高雅、回味甘爽、耐冲泡、品质优、效益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新选育的国家级乌龙茶良种,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产品获“中国新名茶奖”、“福建省名茶”、“农业部优质茶”、海峡两岸乌龙茶品评会“头等奖”;入选“中国名优茶选集”。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郑兆钦总是谦虚地说:“成绩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心指导、同仁们的共同协作,特别是已故科技开发站职工钟继春同志的辛勤付出”,语出简单朴素,虚怀若谷的胸怀如茶经久弥香。


为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郑兆钦在汀洋耕山队建立八仙茶育苗基地,一方面向省内外推广种植八仙茶提供苗木,一方面继续八仙茶的采制技术研究,并编写实用技术小册子,举办《八仙茶培育管理和采制技术》培训班,亲自培训300多名农民技术员,参与种植推广八仙茶,很快全县就发展八仙共28000多亩,投产茶园亩产值4000元左右,比原有茶树高出2-3倍。1996年全县18000亩投产,产八仙乌龙茶2500吨,产值6500万元,上世纪九十年代,广西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购买31.5万株八仙茶苗,在广西省推广种植,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上世纪末,八仙茶已在福建、广东、湖南、广西、江苏、四川等六省种植105000多亩。近年来,在政府大力扶持下,产销比较稳定,2022年全县1.72万吨茶产品中有70%销往潮汕、广州、梅州等地区;30%销往诏安县、福建省和省外大中城市,省内主要销往福州、厦门、漳州,省外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山东等地。


image.png


不遗余力 坚守匠心



1994年起,郑兆钦承担省科委下达的八仙茶科研课题,为进一步将产品商品化,从技术上协助乡镇企业兴办八仙茶精制厂,提高产品质量和包装,批量投放市场。他主动帮助玉峰八仙茶厂、梅州侨场八仙茶精制厂等开发绿色食品八仙茶系列产品,编写《八仙茶企业质量标准》,使该厂的八仙茶产品畅销海内外,其著作也成了茶史文库珍本。1996年9月,八仙茶选育和推广获全国星火计划十周年优秀成果奖。目前全县茶产业从业人员有6万多人,全县茶叶初制厂350多家,较具规模的加工企业有80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县级龙头企业15家。


郑兆钦历经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以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奋斗,终于使“八仙茶”脱颖而出,为我国万紫千红的茶园增添一抹靓丽的茶花。数以百万计的八仙茶苗在广东、湖南、福建、武夷山、安溪等地安家落户,茶叶开始销往日本、香港、泰国等地,成为诏安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实现茶农增收、茶企增效。“我们带着毛茶去当地茶叶批发市场销售,茶商们纷纷引颈以待,每公斤毛茶最低收购价40元,利润可观”,汀洋村的茶农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经过近50年的耕耘,如今诏安八仙茶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诏安特具特色农产品,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特色产业。截止2022年底,全县茶叶种植面积5.61万亩,年产量1.72万吨,年产值17亿元。其中,八仙茶面积和产量均占75%,已形成了白洋乡汀洋、建设乡万石溪、官陂镇公田、秀篆镇礤岭等一批茶叶专业村, 202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诏安八仙茶达到12.06亿元。


近年来,诏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足资源禀赋,通过政府推动、相关部门全方位扶持、茶农主动、效益驱动等方式,多层次、多方位发力,实现茶农茶企双丰收。2017年-2020年,县政府每年安排农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2017-2022年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2.5万亩,茶园套种珍贵树种9300株,2017年1月-2022年12月,发放品牌建设资金补助268.8万元。项目实施五年来发放八仙茶产业扶持项目补助资金2745万元。诏政规<2023>3号文《诏安县人民政府关于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新发展理念统筹、带动、推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茶产业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image.png


2002年10月份,郑兆钦从工作了将近四十一年的岗位退休后,2003年至2012年他在斗山岩省农办茶场研究建设生产无公害八仙茶基地,在2018年第十届海峡两岸暨港澳茶业学术研讨会被聘请为学术研讨会分会场主讲人,专门作了八仙茶选育和推广的学术报告。


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灵的每一寸,这是郑兆钦对茶的深情,82岁的老人四十一年与茶结伴,晨风暮雨不言悔,耄耋之年仍心心念念诏安宏伟茶图,始终秉承劳模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本色,择一业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通过数十载坚持不懈的努力,选育出茶树新品种八仙茶,并成功在全县乃至全国各地大面积推广,一生光阴都以茶为媒,开拓茶道、振兴茶业,让“八仙茶”的芳香和福泽溢满神州!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