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诏安新闻网>诏安新闻>

【闽人智慧•漳州篇】诏安潮剧:乡音雅韵百年长 传统文化声声传

2023-06-19  来源:  责任编辑:许晓虹  

潮剧,俗称潮音、潮调、白字戏,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4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剧音乐兼容并蓄,采闽南及潮汕一带泉腔潮调、民歌小调、民间大锣鼓音乐、庙宇音乐及高腔、昆曲、梆子、皮黄腔等腔调,对研究闽南语地区古老乐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image.png
潮剧主要流行于福建省闽南地区的南部(诏安、东山、云霄、漳浦、平和、南靖等地)以及广东省潮汕地区还有海外的东南亚诸国、法国等潮人聚居区。诏安潮剧作为潮剧一个重要分支,融合诏安民间特色,集诗、歌、戏于一体,表演美妙传神,音艺俱佳。2022年,诏安潮乐入选漳州市第九批市级非遗名录,诏安县潮剧传承保护中心正式列入潮剧新增保护单位名录。
早在明末时期,诏安潮剧就已广为流行,深受各地百姓喜爱。在《诏安县志》中这样形容当时的潮剧演出盛况:“每一唱演,则通宵达旦,举国若狂”、“每岁一街社最少演出十数台,所费不赀”,龙岩近城各坊也“越境招致”,“竞聘潮剧”演出。所演剧目,按内容题材分为大锣戏、小锣戏和苏锣戏三大类。大锣戏多为传统剧目,保留有《蔡伯喈》《刘智远》《郭华》《拜月记》《荆钗记》等一批宋、元南戏;小锣戏多取民间题材,为生活小戏,如《桃花搭渡》《益春藏书》;苏锣戏则属于公堂戏和武打戏。
诏安潮剧的黄金时代出现在上世纪60至90年代,以诏安县潮剧团为代表的诏安潮剧迅速发展壮大、走向世界。1956年,诏安县组建“诏安实验潮剧团”(后改名为诏安海燕潮剧团、再改为诏安县潮剧团)。50至60年代,诏安潮剧发展到近50多个班团,多次受邀出访港澳地区、东南亚地区演出,如1995年香港公演、1996年泰国公演、1997年及2000年新加坡公演、2001年香港慈善义演等,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维系侨胞情感的“文化使者”。
据诏安县潮剧团前副团长、名导演陈庆标先生回忆,诏安县潮剧团从1956年至1996年40年间,便排演了多达190台戏。他找出1996年编印的诏安县潮剧团成立40周年纪念册,指着剧团演出的剧目表说:“由于剧团的剧本保管及档案不全,当时发动老演职员回忆,总算列出这些剧目,可能还不是很完整,但这些不论大戏、小戏,古装剧还是现代剧,剧团自己创作的还是移植的,我都亲身经历参与过。”
image.png
陈庆标先生先后排导过《春草闯堂》《武则天夺昭阳》《珠玉归晋》《百花寺》《节义锁》(与其他导演合作)等剧目。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春草闯堂》这个剧目。当时诏安县潮剧团凭借此剧目,让诏安潮剧如“春草”闯进了潮汕地区,闯入了人们的视线直达内心。据了解,《春草闯堂》原是莆仙戏,名气不大,1960年诏安海燕潮剧团机缘下获得了《春草闯堂》的剧本后,便抓紧移植编排,作为去汕头、广州巡回演出的后备节目。就是这样一个后备节目,竟在诏安县潮剧团的演绎下,超越了原先准备的主场戏,一炮轰动潮汕地区。
剧团回县后汇报《春草闯堂》在广东的演出盛况,引起省文化局的重视,将莆仙戏原作者陈仁鉴调到福州重新修改润色剧本,发表在《热风》期刊。而后,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京沪的京剧、越剧接踵移植上演,上海越剧院改为《假婿乘龙》上演,香港某电影制片厂改编为《乘龙假婿》进行拍摄,又掀起了一波诏安潮剧的热潮。
1979年,诏安县潮剧团又重新排演《春草闯堂》,这个闯劲十足的“春草”又再次闯上了社会主义百花齐放的舞台,并且再次轰动闽南和潮汕地区。不论是城市、县城的剧场,还是乡村,每次演《春草闯堂》是场场爆满,常常加演日场。
image.png
诏安县潮剧团的辉煌印证了诏安潮剧的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如今,潮剧仍是诏安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佳节,诏安人就会搭建戏台,请来潮剧团热热闹闹地唱戏。目前诏安大大小小的潮剧团有上百个,大部分活跃于乡间舞台。其中有类似于诏安县潮剧团这样规模能达到50人以上、配置较为专业齐全的大团十几个。在诏安老年大学里也成立了潮剧班,每周开展2天的潮剧课程,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认真学习潮剧技巧。这些社团组织活跃于诏安各处,极大程度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也为诏安潮剧的传承和弘扬贡献力量。

陈思远 文/陈旭玲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