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诏安新闻网>漳州>

报“稻”!漳州十三人,光荣!

2024-06-05  来源:闽南日报  责任编辑:沈子川  

近年来,漳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通过高位推动、政策激励和高产攻关等举措,扎实推进粮食生产。


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深耕龙江大地的种粮能手、种粮大户,其中不乏“80后”“90后”等新农人。眼下正值抓好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为营造更加浓厚的“种粮光荣”氛围,大力宣传学习“种粮标兵”的先进事迹,带动全社会重视粮食生产,本报今日推出专版以飨读者。

郭建生
 挑战盐碱地的“孤勇者”



图片

龙海区浮宫镇地处九龙江南溪下游,濒临入海口,有近千亩盐碱地,历年来水稻种植产量低,遇干旱天气甚至颗粒无收。


2017年,郭建生成立果蔬专业合作社,大胆承包了300多亩盐碱地,开始了种粮尝试。2022年,他小面积试种耐盐碱水稻“南桂占”2亩,亩产约600公斤,实现了零的突破。2023年,在市、区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他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推广试种耐盐碱水稻面积约300亩,试验示范耐盐碱水稻品种6个。同时,他通过耐盐碱水稻-冬种蔬菜轮作等水旱轮作种植模式,运用排盐降盐、机械化栽培技术,实现盐碱地水稻种植亩产550公斤,既提高了粮食生产,又改良了土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陈其泉
 乡间逐梦的“90后”新农人



图片


“90后”新农人陈其泉是漳浦县沣煜家庭农场负责人。作为漳浦县水稻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带头人,他深知要种好田,必须掌握农业“五新”技术。为了把农业技术知识吃透,无论是科学栽培还是优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他都虚心向专家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着满腔的热爱与执着,2018年,他成为市级农作物病虫害村级植保员。


他积极运用新思维、新理念,带头创新果园套种玉米种植新模式,共为石榴镇核心示范片统一培育玉米苗48万株,种植玉米面积440亩,增产玉米330吨,引领带动全县果园套种工作。他还积极推广水稻工厂化机插育秧技术。今年1月,他获评2023年度福建省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先锋。


谢特明
 水稻机收能手 



图片

“85后”谢特明是漳浦县赤湖镇前张村、东城村水稻育秧工厂负责人。2023年,他在赤湖镇等地种植优质稻面积1260多亩,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2022-2023年,他相继荣获漳州市水稻机收减损大比武第一名、福建省水稻机收减损大比武优秀奖。他积极践行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推动水稻可持续发展道路,帮助更多种田户实现增产增收。近年来,他引进工厂化育秧、植保无人机等新型机械设备,满足种植户对水稻全产业链的服务需求,每亩水稻综合经济效益比普通农户栽培增收500元以上。他推行工厂化育秧,水稻出苗率达95%以上,供秧服务范围辐射至厦门、泉州及广东等地。今年来,累计为1万多亩的水稻提供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服务,深受农户好评。


吴旭圆
 科技种稻“好学生”



图片

“80后”吴旭圆已从事农业生产近10年,在云霄县东厦镇竹塔村承包耕地560亩,积极推行“稻-菜-菜”耕作模式。


为解决土壤盐碱化造成水稻、蔬菜减产失收的问题,他积极研究盐碱化耕地治理和种植技术,主动寻求县、市农业部门技术帮助,挖掘增粮潜力,改良土壤,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2023年,他建设盐碱化耕地种植水稻示范片200亩,引进耐盐碱水稻品种,并进行15个主推杂优品种生产对比试验,采用插秧前排盐洗碱、保持浅水层压盐等配套技术措施。经测产,示范品种广红3号和固广油占的平均亩产分别为421.2公斤、408.8公斤。盐碱化耕地种植水稻示范片的建设工作,为当地开展盐碱化耕地改造开发积累了经验,有效助力该县稳粮增收。


方敏生
 大棚水稻实践者 



图片

2014年,方敏生成立云霄县荣福家庭农场,承包137亩土地建设设施蔬菜大棚。然而,经过多年的种植,他发现蔬菜移植的成活率和产量明显下降,生产成本也逐年增加。


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他找到了破题之道:必须利用大棚夏季闲置时段,轮作种植一季水稻,实行大棚菜稻水旱轮作模式。从2018年起,他积极探索轮作种植模式,购置小型插秧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实施大棚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实现轻简栽培。据测算,种植水稻亩产500公斤以上,后茬菜苗定植成活率提高20%以上。通过菜稻轮作,大棚每亩每年增收节支1500元以上。多年来,他主动现身“说法”,帮助周边设施大棚种植户轮作种粮。


林洪彬
 “95后”田保姆助农增收 



图片

“95后”林洪彬是诏安县西潭镇福兴村的一名新农人。2014年,他及家人承包了100多亩土地开始种植水稻。意识到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近年来,他开始走上托管社会化服务道路。


去年,他成立诏安县农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合约形式和农户确定服务面积和项目,常年开展规模的工厂化水稻育秧、机耕、机插等一条龙托管服务,满足各种农户需求。该专业合作社每年服务周边水稻种植1万多亩,其中每季供秧4000亩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3000多亩,机械收割4000多亩,示范带动20多户村民发展水稻种植。


沈勇坤
 退役军人争当种粮“排头兵”



图片


2009年,光荣退伍的沈勇坤退伍不褪“志”,选择返乡创业扎根田间大地。“我在农村出生长大,家乡的田间地头留下了太多的深刻记忆,所以我很乐意天天与这片土地打交道。”沈勇坤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家乡诏安白洋乡,他充分发扬军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带着一股子闯劲和情怀,积极投入乡村振兴“新战场”。从事粮食生产15年,他不仅刻苦学习掌握种粮种菜本领,还带头发展设施大棚轮作单季稻,解决当地劳动就业上百人。在他的带领下,诏安白洋、西潭、深桥等周边乡镇大力发展“菜+稻”种植模式。目前,他累计种植水稻近千亩,种植大豆、马铃薯等300多亩,带动发展设施大棚轮作单季稻1万多亩。


戴锦珠
 汗洒稻田的“巾帼英雄” 



图片

2021年3月,戴锦珠成立长泰区华锦家庭农场,大力发展种植优质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确保产品品质,她在生产过程中,坚持绿色可持续生产理念,认真落实家庭农场标准化建设要求,科学施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


该农场作为长泰区粮食作物高质高效示范片,推广粮食优新品种新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她召开多次水稻精量穴直播等农机现场演示会,并开展水稻机耕、机插、机播等农机服务。2023年,她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为周边群众提供优质的水稻育秧及机械化耕作服务,全年累计服务水稻种植面积1000多亩,服务玉米种植面积200多亩,辐射带动水稻生产110万斤。


孙德意
 拓荒种粮引领者 



图片

“人养地、地养人,锄头底下出黄金”。这是东山县种粮第一大户孙德意始终坚信的理念。自2009年从事粮食、蔬菜种植以来,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孙德意看到耕地抛荒就心疼不已。他主动联系承包户,能流转的流转,能合作的合作,想方设法让抛荒地变“致富田”。


2022年底,孙德意与朋友一起合作,通过公开竞标,租用了450亩闲置耕地,为期3年。此后,他通过土地平整及机耕路建设,配套旋耕机、蓄水池以及自动喷灌等设施,不断提升撂荒地的耕作条件,同时采用粮菜轮作模式,推行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2023年,该片撂荒地甘薯收获1600多吨,产值350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去年东山全县撂荒地复垦种粮达1022亩,新增甘薯产量3066吨。


陈移山
 种粮致富带头人 



图片

陈移山,古雷开发区杜浔镇林苍村村民。他积极发展工厂化育秧、优质稻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和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为古雷粮食生产工作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其创办的家庭农场种植基地面积达1200亩,于2022年被评为福建省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列为古雷开发区工厂化育秧示范点、优质稻新品种推广示范点和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


多年来,他积极推广运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累计开展工厂化育秧、机插、机播一条龙“托管式”社会化服务4000多亩,通过该服务方式,水稻亩产比传统种植模式增加50~80公斤,每亩可增收150元左右。2023年,带动3个种粮大户种植早稻1000多亩、晚稻200多亩。


陈雅岱
 问“稻”农民土专家 



图片


陈雅岱是华安县夏秋稻浪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该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千余亩。


近年来,他积极探索水稻种植方法,充分发挥“水稻专业合作社”发展优势,立足“合作社+农户”模式,提高水稻种植规模。他总结出了一套从选种培育到管理防治的水稻高产种植经验,并定期组织开展观摩培训,毫无保留地传授种植经验,帮助村民提升农技知识,改进梯田耕作技术。他热心服务村民,时常手把手在田间进行指导。他的种植经验分享带动了本村水稻种植的高产收益,其技术和管理水平深受村民认可,被村民们称为水稻种植“农民土专家”。


简勇志
 梯田“香”稻耕耘者 



图片

南靖县永志生态农场位于该县书洋镇高溪村,因海拔较高,这里常年云雾缭绕,主要在梯田种植水稻为主。


农场负责人简勇志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参加各种农业技术培训,改进梯田水稻种植技术。2023年,该农场主栽水稻新品种“伍两优钰占”,经过农场统一育秧、统一配方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等,其产量最高达1200斤。作为优质稻新品种试验、展示及示范基地,该农场连续多年承担福建省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展示、示范推广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该农场还被列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同时,简勇志利用良好的气候条件,在种植单季水稻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冬种蔬菜,提高粮食产量。


朱振伟
 稻渔种养“领头雁” 



图片

朱振伟是福建福蛙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在平和县致力于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将“一地多用、一地多收”的农业发展模式与农耕文化体验有机融合,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他着力运用高效生态立体循环农业模式带动产业升级。比如,采用“稻蛙-菌-菜”等水旱轮作生态种植模式,并在稻田间设立农事体验、乡野夏令营等项目,去年来,累计接待2万多人次。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田间经济,创新开展田间课堂,树立“稻渔空间”农旅融合品牌,打造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耕研学为一体的生态特色农业。在他的带领下,该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荣获2022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创新大赛一等奖。



图片


2024年6月3日《闽南日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