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诏安新闻网>诏安新闻>

回顾|“我之为我法——诏安画派艺术交流活动”研讨会

2025-04-18  来源:福建省美术馆  责任编辑:沈子川  

为加强诏安画派在学界的影响力并引起广泛共识,4月1日上午,“我之为我法——诏安画派艺术交流活动”研讨会作为展览配套活动,在福建省美术馆同时举办。此次研讨会由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罗礼平主持,十余位省内外专家学者围绕诏安画派的个案研究、画派内核、画派影响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探讨,为进一步推进诏安画派的学术研究与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与深刻的见解。

△研讨会现场

陈永怡 | 研讨会线上嘉宾

潘天寿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陈永怡教授以沈耀初为研究对象,阐述诏安画派与海派风格在画风与精神取向上的共通点。提出应深入开展不同历史时期诏安画派的个案研究,以此把握画派流变之特点,并从地域美术史角度拓宽研究视野,全面总结诏安画派的艺术追求与美学特色,为当代诏安画派的实践创新提供启发与借鉴。

周明聪 | 研讨会线上嘉宾

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中国台湾籍学者

周明聪教授基于博士论文研究,体悟谢琯樵在台湾的事迹及其对早期台湾艺坛的影响。作为“清代台湾画坛的巨擘”,谢琯樵成为两岸同根同源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其艺术成就与文化传播在两岸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林爱华 | 研讨会线上嘉宾

中国台湾中华虹华艺术研究学院院长、中国台湾籍画家

林爱华教授分享了诏安画派对自身艺术创作的影响,既呼应了前代谢琯樵等人对台湾文人画传播的历史贡献,续写了两岸书画情缘,具有历史延伸性;又体现了诏安画派在跨越地域与时间限制中持续发挥的影响力,为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搭建了情感桥梁,让“两岸一家亲”的氛围更加浓烈。

董希源 | 研讨会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董希源聚焦于沈冰山的习画历程,指出沈冰山因自身条件限制,在绘画用笔与题材选择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其不断尝试与创新的精神,反映了诏安画派画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努力突破局限,追求艺术个性表达的过程,为诏安画派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增添了独特色彩。


沈耀明 | 研讨会嘉宾

厦门大学诏安画派研究中心研究员

沈英艺 | 研讨会嘉宾

福建省文物鉴定中心书画类特约鉴定专家


在学术思考与画派意义探讨方面,沈英艺与沈耀明先后梳理诏安画派历史脉络与画风师承演变。二人认为,诏安独特的地理优势在画派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其海洋文化的繁荣与经济的发达为书画艺术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广东、浙江等地密切的往来,使本地画家能够广泛吸收各地优秀画风,在人才辈出的同时,坚守对传统笔墨精神的承继。这种地域间的交流融合,促使诏安画派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沈斗平 | 研讨会嘉宾

福建省开明画院院长

沈斗平则从诏安画派画家后人及画家身份出发,探讨画派传承的内在原因。认为画派的兼容性是其得以不断传承的重要因素,这种兼容不仅体现在对不同画风的吸收融合上,还体现在代际传承中对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把握。

方广智 | 研讨会嘉宾

厦门大学美术系主任

方广智教授首先就正在进行的《诏安画派学术研究项目》展开详细说明,指出该课题从四个关键维度开展研究。一是诏安画派脉络的梳理,通过对历史文献与画家作品的深入挖掘,厘清画派发展的时间线与传承关系;二是对诏安画派艺术特征和美学贡献的剖析,探究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在美学领域的创新;三是研究诏安画派的文化土壤与社会介入,分析地域文化、社会环境对画派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四是关注诏安画派的向外发展与传播,尤其是其在台湾及其他地区的传播路径与影响。强调对诏安画派进行学术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地域美术史的发展脉络,挖掘其在文化传承与交流中的重要价值。《诏安画派学术研究项目》不仅说明了今日专家们齐聚一堂的重要性,也说明我们对于诏安画派给予关注的必要性。


徐东树 | 研讨会嘉宾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黄映恺 | 研讨会嘉宾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黄映恺教授认为,我们当从美术史角度,运用文化地理学与艺术社会学等方法,探究诏安画派为何足以称为“派”。究竟是美学取向、共同源流还是地域特色构成了其内核的特殊性,这一问题的厘清不仅能推动诏安画派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还有助于准确划分诏安书画与诏安画派的时空和内涵界限,为后续研究提供更为精准的艺术史学定位。徐东树教授则进一步指出,诏安画派的特殊性体现在延续性与广泛性上。正是这种特性,营造了诏安浓厚的书画氛围,使得诏安画派在历史长河中得以持续发展,并广泛促进当地书画艺术的繁荣,成为地域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沈惠文 | 研讨会嘉宾

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沈惠文就诏安画派诗书画兼容的区域传承及其开放包容又固守人文底色的理念,关注如何塑造诏安画派作为乡土特色画派的对外宣传形象。他强调,应充分发挥其地域性与包容性特点,在传承中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文化艺术传播的需求,提升诏安画派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吴建福 | 研讨会嘉宾

福建省画院院委

在画派价值探讨上,吴建福认为诏安画派具有重要意义。其一,以谢琯樵、沈耀初为代表的画派大家将中国传统文人画传播到台湾,促进了两岸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其二,从地域美术史角度,诏安画派在闽派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推动了地方美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其三,诏安画派的边缘性与开放性相互成就,特殊地理位置为画家提供更多外出历练机会,而历练后的画家又反哺周边地区,促进了区域文化艺术的整体提升。

罗礼平 | 研讨会主持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最后,罗礼平教授在总结中升华观点,认为一个画派的成立应具备四个要素:显著的地域性风格,使其区别于其他画派;拥有画家群体,保证画派的传承与发展活力;艺术风格能进入主流美术史范畴并为时代所接受,体现其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具备持续的影响力,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发挥作用。未来应继续深入挖掘诏安画派内涵及其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