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诏安新闻网>诏安新闻>

【真抓实干 奋勇争先】一田双收!番石榴套种旱稻亩产超千斤,诏安破解粮果争地难题

2025-07-31  来源:县工信局  责任编辑:沈子川  

编 者 按  

今年年初,县委县政府“新春第一会”擂响实干奋进的战鼓。为此,县融媒体中心同步开设《真抓实干 奋勇争先》专栏,广泛宣传全县各行各业攻坚克难、担当作为的先进典型。

接下来,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和县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精神,充分展现我县在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争先年”活动和“三比一看”竞赛中的生动实践和创新成果,本栏目将聚焦抢抓发展机遇、奋勇争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做法成效,持续推出专题报道,记录奋斗足迹,奏响发展强音。

通过报道,在全县营造比学赶超、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树立以实干创实绩、以实绩显实效的导向,凝心聚力、提气鼓劲,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奋勇争先,努力探索共同富裕的诏安实践,为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近日,在福建省诏安县四都镇上湖村,由诏安特色产业创新院主导的科技兴农项目——“基于高光效的番石榴-水稻间作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迎来了“奇迹丰收”,21.5亩试验田实现番石榴树下旱稻亩产突破千斤!

科技赋能,荒废土地化身“聚宝盆”

“高光效间作技术”是通过科学配置种植间距与光能利用,引进并选育高光效番石榴品种与耐荫抗旱水稻品种,构建起适配间作模式的栽培技术体系。据了解,该体系涵盖树形塑造、水肥调控、病虫害防治及机械化作业技术,显著提升了光能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成功实现番石榴与旱稻的和谐共生,开创了滨海区域果粮间作的全新模式。测产数据显示,“旱优73”等品种干谷亩产达507公斤,而“帝王”番石榴同期株高超1米,成功实现“树上结果、树下产粮”的双重收益。

三方联动,跑出农业创新“加速度”

这一项目主要采用“教授团队+合作社+学生创业”产学研融合的创新模式:专家团队提供核心技术,合作社推动规模化落地,“稻香番华”学生团队深度参与实践。这种“实验室无缝衔接田间”的运行机制,既破解了科研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又为乡村振兴培养新农人。

模式创新,打造果粮间作“双赢样板”

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诏安县不仅突破制约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卡脖子”难题,而且打造了果粮间作的成功样板。在原有高光效间作技术基础上,融入物联网智能化管理及土壤改良技术,依托诏安县华强果蔬专业合作社全程提供土地、种苗及管理支持,形成“技术研发-规模化落地-人才培育”的闭环,成功化解了“粮经争地”矛盾。该模式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未来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团队将进一步优化品种适配性,向南方丘陵地带推广。专家估算,若大规模应用,可带动农户增收30%以上,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重突破。

下一步,诏安将切实建强用好特色产业创新院等科创平台,不断强化产业全链条赋能,围绕县域重点产业链开展技术攻坚,构建诏安特色产业数据库监测分析市场动态、技术趋势和供应链信息,联合高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等,破解产业升级瓶颈,推动县域特色资源禀赋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