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7 来源:闽南日报 责任编辑:许晓虹
9月29日,来自北方的千余头和牛,缓缓走进诏安县四都镇的南方肉牛育肥场,成为首批“住户”。该育肥场设计存栏1.31万头,是目前南方最大的肉牛育肥场,从开工到投用仅用一年时间,创造了产业发展的“诏安速度”。
这一场景,只是诏安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一个生动缩影。一年来,诏安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紧紧围绕省委对漳州提出的“五个走前头”要求,以“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争先年”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三比一看”竞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了新作为、取得了新成效。
诏安城乡并进 黄甘泉 摄
1
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拉动科创新引擎
建链强链实干为先,赋能诏安高质量发展。一年来,诏安县积极融入全市“9+5”产业体系和“三头六臂”支柱产业布局,聚焦头部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诏安湾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联合省农科院等8家高校院所共建全省首个特色产业创新院,促成10个产学研项目达成合作;举办“四链”融合供需对接现场会,大力推动企业“智改数转”,实施技改项目43个、总投资60.62亿元,以真抓实干的作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方面,诏安组建富硒果蔬(青椒青梅)、八仙茶文化产业、诏安牛·鹅健康养殖与产品、海洋生物资源(诏安牡蛎)、诏安富硒文旅康养等5大创新中心,打造集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企业孵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食品产业智改数转促进中心”,今年已为17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诊断服务,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今,诏安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8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已通过立项5个,科技创新实力持续攀升。
上半年,诏安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1%、增幅为全市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进出口总额增长25.2%,增幅均居全市第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5%,增幅为全市第三。新建产业社区15.55万平方米,已盘活低效用地14宗,面积793.64亩,正在改造7宗,面积538.56亩,这些数据正是诏安干部群众奋勇争先的有力证明。
诏安县四都镇的南方肉牛育肥场,是目前南方最大的肉牛育肥场。沈东梅 摄
2
深化改革攻坚破局
迈向开放新台阶
“以前办手续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一个窗口全搞定。”在诏安县行政服务中心,正在办理农村旧房改造手续的村民对改革成效赞不绝口。今年,诏安县简化农村旧房改造建设审批管理的做法,被纳入福建省优先抓好民生领域改革专项行动。
诏安县以“一部门一重点、一乡镇一案例、一领导一品牌”机制推动改革突破,在集体林权、农村土地经营权、养殖用海等领域推出9个改革方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诏安经验”,用改革的“金钥匙”破解发展难题。
在扩大开放方面,诏安县积极组织本地企业“走出去”,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增长25.2%、排名全市第二。依托区位优势,诏安县加快推进诏安港区深水码头、漳汕高铁诏安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推动自身从地理节点向区域性物流枢纽提能升级,打造对外开放“桥头堡”,全面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与此同时,诏安充分发挥对台独特优势,积极推进诏台预制菜产业园项目,深化合作模式洽谈。加强与台湾工商团组、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的联络交流,主动融入全省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和漳台“五大板块”融合发展,推动简氏贸易、张廖简运营管理等宗亲贸易公司探索贸易合作,新设立台资企业2家,持续拓宽两岸融合发展空间。
海洋牧场航拍 钟晓桐 摄
3
统筹区域城乡发展
绘就建设新画卷
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诏安县实施18个城市建设品质提升项目,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开展人居环境“百村示范、整县推进”三年行动,推动腊州村、大梧村入选首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一个个美丽乡村成为诏安亮丽名片。
在民生保障领域,诏安加快补齐“民生六位”,实施48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县总医院扩建、江滨教育综合体、56家农村幸福院等项目扎实推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发展经济的同时,诏安不忘坚守生态底线,系统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持续开展污染源整治百日攻坚、规范生猪养殖、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等专项行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2%,东溪主要流域4个国省控断面水质Ⅰ—Ⅲ类达标率100%,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
诏安南站特大桥栈桥
4
培育文旅融合产业
擦亮诏安新名片
9月30日,诏安中山路以焕然一新的面貌亮相。一场融合传统与潮流的“闽粤食府墨香诏安”国庆中秋文旅畅享季主题系列活动在此热烈上演,为古老街区注入蓬勃新活力。诏安县围绕“文化引流+场景营造+消费带动”三位一体模式,通过整体规划推动商业转型。
聚焦“闽粤食府 墨香诏安”品牌,诏安县以美食为纽带激活文旅动能。“诏安有礼‘包’你欢喜”活动中,2000余个和合包通过互动派送的形式吸引游客参与;还有“诏安十大碗”场景化还原传统宴席,博饼、猜灯谜等民俗活动传递节日温情。同时,诏安积极推进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项目建设,打造诏台书画艺术融合厅,启动闽台乡厨交流季活动,深化两岸文化交流。
文化软实力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诏安县深挖“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底蕴,以“户户习丹青”的文化根基为依托,创新“书画艺术+集市”发展模式,通过“艺市集诏安韵”“一起‘趣’赶集”等活动,集中展售融合书画元素的非遗文具、文创饰品等工艺品,让传统文化转化为可触摸的消费体验。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沈耀初美术馆举办“闽粤食府墨香诏安”书画雅集,彰显深厚艺术底蕴。
此外,诏安县还谋划实施了7个总投资2.48亿元的文旅服务配套项目,加快打造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等一批文旅地标,助推红色月港景区入选国家AA级景区。依托“诏安好货·巾帼来播”等载体,孵化35名主播通过直播间推介特产,配合“闽粤食府墨香诏安”等话题收获超1200万的浏览量,让诏安魅力走向全国。今年上半年,全县国内旅游人数259.82万人次、增长18.3%,国庆中秋假期旅游总收入达6.73亿元,同比增长43.9%。
中山路上人潮涌动 黄甘泉 摄
从产业创新到改革开放,从城乡融合到文化传承,诏安县以“五个走前头”为指引,走出了一条具有诏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放眼诏安,肉牛产业蓬勃发展、海洋牧场创新实践、古城街区焕新升级,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发展图景。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诏安正以实干和担当,书写着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漳州乃至福建的发展贡献着诏安力量。
成效亮点
◆打造南方肉牛集散中心
诏安县依托区位优势,创新“北牛南运”全链条模式,按照“一核四区”布局,打造集养殖、中转、屠宰加工于一体的南方肉牛集散中心,总投资超10亿元。
目前,南方肉牛育肥场(一期)已竣工投用,成为南方地区单体最大的肉牛养殖场。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暂存肉牛5.67万头、屠宰加工20万头,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周边包装、物流等配套产业集聚,预计带动1.5万人就业。
◆开创深海装备养殖新纪元
半潜式深水网箱项目在诏安湾外6号海域投苗,标志着漳州市实现深海装备养殖“零”的突破。该项目采用全球首创的空间分子结构组装式桁架钢结构智能养殖装备,总投资4.43亿元。
其网箱通过工厂标准化加工,品质可控且寿命更长,建设成本仅为同规格装备的1/3,周期压缩至行业平均水平的1/4。项目规划建设23口超大型深水网箱,总养殖水体59.29万立方米,配套风电与海水淡化设施。
目前已建成6口深水养殖网箱,其中4口已下水调试,1口已投苗。项目建成后将规模化养殖海鲈鱼、鮸鱼等,预计年产量超6000吨、年产值近5亿元,且装备自带清洁能源系统与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将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
◆焕发历史街区新活力
诏安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实践。诏安县积极规划业态,在保留历史底蕴的同时融入现代消费需求,打造集文化体验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目前,街区业态升级成效显著,不仅有古早味甜汤、青梅茶等特色美食店铺入驻,更构建起“日间烟火+夜间光影”的全时消费场景。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诏安中山路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