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诏安新闻网>诏安新闻>

这个节日,让我们一起倾听记者的感言!

2025-11-08  来源:诏安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沈子川  

曹 禹

在路上

总有一盏灯为你亮着

今天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也是我个人职业生涯中的第20个记者节。前几天,我一直在思考: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该讲些什么?来诏安这二十年,一路风雨兼程,一路见证成长,心中感慨万千,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所以今天,我没有准备华丽的PPT,也没有写冗长的演讲稿,只带来了一张照片——一张拍摄于16年前的照片,照片上是我的父母。那是他们第一次坐在台下,看我主持节目。为什么要提起他们?因为他们,是我职业初心的见证者,也是我永远的牵挂。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一辈子酷爱东北二人转,就像咱们闽南的长辈每天必看潮剧一样。小时候,家里的DVD几乎全是二人转。可从2006年开始,他们的电视屏幕,却常常定格在央视新闻频道。这一切,都源于2006年,“珍珠”“碧利斯”两场强台风接连正面袭击诏安,给这座小城带来重创。当时,我和同事们奔赴一线,在狂风暴雨中进行现场报道。两三次的采访途中,我们险些遭遇意外,差点就没能回来。后来,我那段现场出镜的报道,有幸被央视《新闻联播》采用。那一刻,我激动不已——能登上国家级平台,对我而言是莫大的认可。我第一时间打电话回家,兴奋地告诉父母:“爸、妈,快看央视新闻,你们儿子上《新闻联播》了!”可我忘了那句老话:“儿行千里母担忧。”当他们在屏幕上看到我站在风雨飘摇的现场,眼中没有一丝喜悦,只有满心的牵挂与后怕。从那以后,我学会了“报喜不报忧”;而他们,则开始养成一个习惯——每天关注新闻里福建的台风预警,从天气预报里默默判断我的安全。每次通电话,他们总不忘叮嘱:“在外好好工作,注意安全。”正是这份沉甸甸的叮咛,支撑着我在记者这条路上,一走就是二十年。这二十年来,我用手中的笔、肩上的摄像机,记录着诏安的点点滴滴。从一条老街的变迁,到一座新城的崛起;从南方肉牛产业的落地生根,到国庆期间中山路的热闹喧嚣……我亲眼见证了这座闽南小城从宁静到焕发活力的蜕变。我早已把诏安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而更让我自豪的是,我们不仅是这座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记者这个职业,注定永远在路上。我们追着新闻跑,迎着风雨上;用脚步丈量丹诏大地,用话筒传递小城真情;用镜头捕捉时代的脉搏,用笔尖书写人民的心声。所以,今天,我也想对在座的各位兄弟姐妹说:让我们继续奔跑在路上,讲好诏安故事,传播诏安好声音。但请一定记住——在奔跑的同时,照顾好自己,注意安全。因为,总有一盏灯为你亮着,总有一个家在等你回来。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记者节快乐!

施永胜

追牛记:记录肉牛产业发展历程

我是施永胜,福安人,来诏安五年,说实话,两年前我刚从电视记者转到报讯部时,整个人都是懵的。

以前扛摄像机,电视镜头一句话能说清的事,现在拿笔杆子,到了报纸上怎么写成几千字?这难度,简直是让我这个闽东的重新学说闽南语一样。

在我最犯难的时候,遇见了咱们诏安的“牛”。

《闽南日报》突然来约稿。我一个刚转行的新手,哪懂怎么写?只好硬着头皮,各部门到处问,跑工业园区、问发改、找工信……材料收集了一大堆,就是不知道从哪里下笔。

没办法,只好厚着脸皮,拿着材料去“骚扰”《闽南日报》的记者。问选题,问角度,问结构,连开头怎么写都是问的。就这么磨啊磨,终于在2024年3月,第一篇肉牛报道《抢抓中菲"两国双园"机遇,诏安牵住"牛鼻子"》在《闽南日报》头版见报了。我知道,这不是我写得多好,纯粹是这个项目好。

诏安牵着"牛",“牛”牵着我

这篇报道后,其他媒体都来了解情况,连省里记者都关注到了,想要一篇报道,虽然刚开始没能在《福建日报》报道,但为后续埋下了伏笔。那段时间,我像个“职业陪聊”不是在对接记者,就是在去对接的路上。为了给他们提供最新情况,不停地找各部门要材料、更新数据、整理线索。正是在这个“陪聊”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对肉牛产业更熟悉了。

2024年8月。南方肉牛育肥场一期项目开工,再次引来省里记者关注。这次我说什么都不能放过机会了。她要什么,我给什么;要简介,当天就发;要稿件,连夜就写。得益于之前“陪聊”打下的基础。《打造北牛南运中转基地》在《福建日报》见报了!

后来陆陆续续也报道了很多篇。

最难忘的,还是等牛来的那段日子。

真的是跟这个“牛”处出了感情,虽然它还没有来,但我很想它。我早早就在稿子里写“8月要来牛”,结果没来。稿子也卡壳,说让我改时间。说真的,我不是固执,我是真盼着它来!那感觉,就像在等一个素未谋面的她。没有遇见却很想念。“牵肠挂肚”的想。

最后还是改了,改成了:再过几天,这里将迎来1.3万头肉牛中的“先遣队”。这一改,改掉的是记者的任性,守住的是新闻的真实。

9月29日,牛真的来了!随着《诏安县南方肉牛育肥场一期项目开园运营》和《"金牛"入场,"牛经济"迈上新赛道》等报道推出,想这回终于可以画上个句号了。

却不曾想这只是开始!

第二批牛来了,《闽宁协作 "牛"起来了》、《牵手固原 诏安做大"牛文章"》……好消息一个接一个。

回顾这两年“追牛”路,最大的体会是:

记者要当“勤快人”明白人”“实在人”

好新闻不是等来的,是跑出来的。只有脚下沾满泥土,笔下才能有温度。

要把专业的政策、枯燥的数据,变成老百姓看得懂的故事。让“肉牛产业”从文件里走出来,成为大家茶余饭后都关心的话题。

我们记录的是真实,传递的是信心。从《诏安"牛势"》到《壮大"牛经济"》,每一篇报道都在为诏安的发展添砖加瓦。

作为一名记者,我很荣幸能用笔记录下这段历程,见证诏安肉牛产业从一纸规划,到项目落地,再到如今初具规模。未来,我会继续追着这群“牛”跑下去,追着诏安高质量发展的每一个脚印跑下去。我相信,最好的新闻,永远在下一站。

陈琳琳

以九年微光,赴时代之约

我是融媒体中心广播编发部的主持人、记者陈琳琳。相信大家见到我的时候,不是扛着机器采访拍摄,就是拿着话筒主持活动。今天站在这里,不再传递采访对象的故事,也不再分享主持活动时的热烈回响,而是想和大家聊聊我们自己——一群永远“在路上”的新闻人。

我来到融媒体中心工作已经有九个年头。九年,足够让一个青涩的毕业生褪去稚气,却没磨掉我每次接到选题时的悸动,也没冲淡我奔赴现场时的急切,这些年,我们的脚步从未停下。

记得入职的第一年,台风过境时,我接到任务去梅岭渔港做现场报道。当时海浪拍打着码头护栏,风大到站不稳,手里的话筒线被吹得缠成一团,摄像机镜头也总被雨水模糊。我一边用手紧紧抓住话筒一边播报渔港加固情况和渔民转移进展——岸边有镇村干部扯着嗓子喊“再检查一遍渔网固定”,还有志愿者帮着老人往安置点搬行李,这些画面透过镜头传出去时,我忽然懂了:我们站在风雨里,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安心待在屋檐下。

也是从那次梅岭渔港的采访开始,我格外关注这片海域的变化,看着渔民们从“抢海养”到盼“安心养”,看着无序的海面慢慢变得规整,这些年我断断续续记录着诏安湾的每一次蜕变。

今年4月,当全市宣讲比赛的机会来临时,我第一时间想到了这片海的故事。我把诏安湾从“蜘蛛网”般的无序养殖,到6.9万亩海域清退、塑胶渔排整齐排列,再到渔民黄友克拿着海域“入编”证书说“现在养海心里踏实”的变迁,一字一句整理成宣讲稿带上舞台。当台下的掌声为这片海的变革响起时,我格外触动,最终这篇宣讲稿也拿到了全市二等奖的成绩。原来我们当年在风雨里捕捉的镜头、在渔港边记录的细节,不仅能成为新闻稿里的文字,更能变成打动人心的故事,让更多人看见“三争”行动如何在诏安海域落地生根,让“向海图强”的变革力量被更多人知晓。

经常有人问我,女孩子干这份风里来雨里去的职业,不累吗?累是真的,但这份累里,藏着太多放不下的“值得”。未来的路还很长,我相信我们都能够继续守住这份“新闻初心”,永远对未知的世界保持好奇,对事实的真相保持敬畏,对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人保持热忱。新闻之路没有终点,最好的我们,永远在“出发”的路上。

林舒涵

以青春之眼观基层

以赤诚之心讲好诏安故事

我是诏安融媒体中心的主持人、记者林舒涵。今年是我从事新闻行业的第四个年头了,2022年盛夏,我带着大学里对“新闻理想”的憧憬走出校园,成为了一名基层一线记者。如今回望,双脚沾满过田间地头的泥土,镜头捕捉过风雨里的坚守,笔尖记录过普通人的微光——这些经历,不仅让我褪去了学生的青涩,更让我对“记者”二字的分量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

记得第一次采访退役军人李锦泉时,他说起勇救落水男子的经历,没有丝毫炫耀,只反复说“当时没想别的,就觉得人不能不救”。后来采访海洋渔业局赤石湾中队执法人员杨海亮,他在巡查时发现渔民不慎落水,毫不犹豫跳进冰冷的海水,拼尽全力将人托上岸,面对镜头,他说“我曾经是军人,也是执法人员,保护群众安全是本分”。还有节日里带伤仍坚持工作的高速点工作人员胡育泉,我看到他贴着纱布的额头仍在疏导车流,我问他累不累,他笑着说“多站一会儿,大家就能早点到家”。这些瞬间让我懂得,新闻不仅是文字和画面,更是对“坚守”与“善良”的致敬、是身边每一个人用行动书写的担当。

当然,我的采访镜头里,不只有温暖的人物,更有诏安大地蓬勃生长的希望。前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我来到梅岭镇赤石湾码头,看着渔民们从海里捞起一串串肥美的牡蛎,听渔民伯伯说“今年产量又涨了,能卖个好价钱”,黝黑的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今年的荔枝采摘节开幕时,漫山遍野的荔枝挂满枝头,电商主播们对着镜头直播推介诏安荔枝,甜过初恋,果农们开心的对着镜头说“今年亩产比去年多了,还跟快递公司签了合作,上午摘的荔枝,下午就能发往上海、广州,真的甜到了心里!”。我深刻体会到,基层新闻不仅要记录“人”,更要见证“发展”——农业产业不是冰冷的“产业报告”,是渔民脸上的笑容,是果农手里的账本,是家乡土地上蓬勃生长的希望。

作为土生土长的诏安人,国庆前夕我为“闽粤食府 墨香诏安”文旅主题系列活动拍摄预热宣传视频,这次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打卡,带来一波旅游高峰,我知道这份绵薄之力没有白费。作为记者,能以镜头为桥,让更多人看见家乡的美,便是我能为家乡的发展,交出的最真诚的答卷。

我渐渐明白,作为一名基层记者,我们不需要去追逐遥远的“大故事”,因为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普通人,都在书写着独一无二的“好故事”。作为一名00后的年轻记者,我很庆幸能扎根家乡的基层一线。未来,我会继续带着初心出发,用年轻人的视角,讲好更多有温度、有力量的诏安故事,最后祝大家记者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