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党史办工作人员 陈小琦:县委和独立营主要是依靠群众,找到了一套适应游击战争特点、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比如军事上运用“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和国民党军和地方民团进行周旋,最后把他们拖疲拖垮。针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我们一方面“坚壁清野”对抗敌人,一方面秘密组织革命群众走羊肠小道进城卖出山货,再悄悄换回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政治上,则运用统一战线的政策,赢得各界民众对红军游击队的支持,甚至在乌山外围村庄建立缓冲区,争取一批“白皮红心”的保甲长作为我方卧底,及时为红军游击队通风报信并提供方便。 在武装游击斗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乌山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和扩大,成为三年游击战争中南方八省十五块革命根据地之一。到1936年6月,革命根据地范围东至诏安沿海的四都、梅洲,西至诏饶交界的坪路、景坑和西潭一带,北至秀篆、官陂和平和的大溪。并在5个工作区中建立了100多个党支部,发展党员500多名,人民抗日义勇军500多名,农民抗日自卫军3000多名,农会会员和农民反日救国会会员1万多人。(康易秀 沈洁 实习生 黄伟灿 沈捷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