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讯 

  • 【走进县城看发展】广东乳源瑶乡美 文明实践谱新篇
  • 即时 | 2022-06-21 11:39:35

     

    image.png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走进县城看发展》系列报道,今天走进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近年来,当地通过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产城融合发展等,走出了一条宜居宜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这几天,在乳源一六镇,乡村医生罗寿华,正和志愿者们一起,为村里老人和残疾人上门送药。这是乳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的志愿服务项目之一。

    2018年8月,乳源被列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当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抓手,构建起涵盖县镇村三级的全域文明实践网络,一方面为村民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一方面组建了444支志愿服务队,将政策宣讲、义诊服务、健康知识、农业技术等送到田间地头,满足群众需求。

    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走深走实的同时,乳源还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在乳源大桥镇,当地种植高山油茶,既有效治理了山地石漠化,又形成了一条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一体的产业链,油茶产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目前,乳源已建成南岭蔬菜、瑶药、油茶3个省级农业产业园。

    乳源主动融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批电子材料、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

  • 【走进县城看发展】湖北枣阳:千年古城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 即时 | 2022-06-21 11:37:38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走进县城看发展》系列报道,今天(6月17日)走进湖北枣阳。


    枣阳是湖北万亿级汽车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150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在这里组团发展,白色家电、医药化工等产业也比较发达。党的十八大以来,如何让已经形成的产业优势变得更强,枣阳在补链强链上狠下功夫。

    这个铜基新材料产业园是枣阳市引进的首个百亿级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年底建成投产后,这里生产的国际顶尖超导铜线、电子铜箔等产品将为当地的白色家电产业提供材料支持,推动枣阳新材料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从去年到今年4月,枣阳共引进了包括航空产业园、电子信息新材料等153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


    湖北枣阳市招商服务中心副主任 张扬波:对标现有产业链,从补链强链延链着手招商,壮大产业集群,培育旗舰型企业。

    有针对性招商的同时,枣阳还引进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智囊团,形成“政府+高校+研究院+企业”合作的新模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枣阳已有60多家企业和40所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先进技术300余项、高技能人才1300多人,转化实施高新技术60多项。党的十八大以来,枣阳已建立起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4个百亿级产业,成为一个产业均衡发展的经济强县。


    产业兴则城市兴。去年建设完成的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让枣阳60万人、80万亩耕地受益。枣阳人的母亲河沙河近年来通过水环境综合治理,沙河两岸综合整治面积近80万平方米,并依托千年古城墙建起了文化遗址公园,枣阳粗布、古琴制作等文化遗产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湖北枣阳市委书记 孟艳清:枣阳坚持实体筑基、产业兴城,我们把产业链串起来,把产业园强起来,把产业集群壮起来,在更高层次上建设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宜居宜业的幸福枣阳。

  • 走进县城看发展 | “昌图模式”让黑土地更高产
  • 即时 | 2022-06-21 11:34:34

    原标题:走进县城看发展 | “昌图模式”让黑土地更高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省县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教育、医疗、就业、居住环境等明显改善。今天起推出“走进县城看发展”专栏,讲述我省各地的振兴故事,展现新时代县城风貌。

      辽宁省最大的玉米种植县——铁岭昌图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探索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新模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昌图县有耕地面积48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已全部种植完成,进入田间管理阶段。种粮大户李中华正在用无人机喷施叶面肥,促进作物根系生长。作为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李中华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成本降低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到现在我们合作社今年22600亩全部采用秸秆覆盖,直接免耕播种,一亩地节省成本能达到70块钱左右,我们现在合作社产量每亩926公斤干粮,照普通农户和原始耕种模式能提高10-20%的产量。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黑土地,昌图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2011年以来,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30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264万亩,覆盖全县33个乡镇,创造了黑土地保护的“昌图模式”。

      休耕轮作,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我们有针对性地对休闲垄进行深松,做到保水抗旱抗倒伏的作用。

      昌图县推动引入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3102家,农机保有量达到7.6万台。去年以中科农业(昌图)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昌图农业装备产业基地通过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越来越多的智能全产业链农机装备应用在黑土地上。

      实现了不清秸秆不整地,然后实现作业,这样完全符合黑土地保护耕作的要求。我们生产这款机具,真正想实现“昌图机具昌图造”。

      昌图县还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利用,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百分之百全配套,通过循环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我们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是减少到了20%,有机肥生物质含量达到了60%以上,是我们土壤改良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优化品种、技术推广、黑土地保护等手段,“十三五”以来,昌图县粮食年产量稳定在53亿斤以上,占全省的八分之一,全县保护性耕作地块粮食增产1亿斤,增收1亿元。

     

  • 城乡统筹 农旅融合(走进县城看发展)
  • 即时 | 2022-06-21 11:32:59

    又到周末,安徽省合肥市市民刘先生带着家人,驱车出发了。不过一小时车程,就到了庐江县长冲村安凹村民组。满目葱茏,澄澈的河水潺潺流过,一处民宿掩映在村庄之中,这便是此行的目的地——云里安凹。

      “这里离市区近,风景也好,附近还有生态有机农场,可以钓鱼、采摘,家人都很喜欢。”刘先生经常带家人来这里散心。

      庐江县北濒巢湖、南近长江、西依大别山余脉,境内有碧波湿地、险峻奇峰,更有享誉华东的温泉度假区,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8家。“十三五”以来,庐江县推进“自然山水游、民俗风情游、乡村体验游”,走城乡统筹、农旅融合的发展新路。2020年,庐江县组建乡村振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将全县乡村闲置资产、资源收储或租赁,由政府统筹乡村振兴资金进行旅游民宿项目开发建设,云里安凹等一批优质民宿由此诞生。

      “庐江民宿作为乡村产业的新业态,在带动村民就业、反哺乡村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庐江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苏荣介绍,发展民宿产业有效盘活了乡村闲置资产,带动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吸引更多人才向乡村汇聚。

      今年34岁的汤池镇村民凌彩虹,很早就外出闯荡。2020年,她凭借多年酒店工作经验,回到家乡在云里安凹民宿找到了新工作。“收入跟在外面打工差不多,还能兼顾家庭。”凌彩虹说。

      长冲村第一书记赵明坤告诉记者,长冲村户籍人口5000多人,十几年前,全村常住人口最少的时候,不到1000人,几乎都是老人小孩。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断有年轻人返乡,如今常住人口已超过2000人,有劳动能力的村民超过半数吃上“旅游饭”。“目前村里在建的民宿就有8家。”赵明坤说。

      离云里安凹民宿不过10分钟车程,就是占地50亩的安凹有机农场,主要生产各种有机蔬菜。不只供给民宿,还通过电商销售到江浙沪等地。

      “农场一般中午接单,下午采摘,晚上发货,第二天就能送到客户手中。游客还可以在这里体验蔬菜采摘。”安凹有机农场负责人王晓明说,农场平均每天用工10人次,都是本地人。附近村民自家生产的优质农副产品,农场认真检测后也收购销售。

      近年来,庐江县逐渐吸引外地资本投资兴建民宿。十里长冲、三冲村等民宿集聚区正在兴起,全县精品民宿总数达26家,云里安凹民宿被评为全国首批甲级旅游民宿。

      循着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庐江县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全县开通城乡旅游客运公交、环巢湖观光巴士,配套生态停车位1024个,实现所有乡镇二级公路镇镇通,融入合肥30分钟、长三角3小时交通圈;新建18个景点游客中心、3处旅游咨询中心,建设旅游厕所65个;建成全县旅游大数据中心,启动建设智慧旅游服务系统。

      截至目前,庐江县民宿项目已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5亿元,预计实现村集体增收900万元,解决村民就业500余人,带动农特产品销售800余万元。庐江县年游客接待量由2016年的450万人次增长到2021年的81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2016年的3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6.8亿元。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20日 04 版)

     

  • 走进县城看发展|浙江云和:“小县大城”书写幸福童话
  • 即时 | 2022-06-21 11:28:38


      浙江云和,这个县域面积9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13万的浙西南小县城,多年来坚持不懈贯彻“小县大城”战略,创造童话色彩浓郁的木制玩具产业,描绘着山民变居民的童话般生活,实现了从落后小城到“童话云和”的美丽蝶变。




      2001年,云和提出“小县大城”发展战略,通过引导人口、产业、要素向县城、中心镇集聚,逐步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在推进“小县大城”战略的过程中,云和还鼓励农民返乡创业。2018年,周海中改造了老家的房子,还把村里流转的一幢老宅也装修成了民宿。


      “小县大城”战略实施20多年来,云和建成易地搬迁安置小区48个,目前全县58%的农民下山转移,80%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


      在浙江智木玩具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声隆隆却人声寥寥。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之后,配合先进管理模式,企业的人工成本大大降低,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经过50年的发展,木玩产业已成为云和支柱产业。

      如今,云和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木制玩具创制、出口基地,全县有木制玩具生产企业超1000家,从业人口3.1万余人,木玩产品产量占世界同类产品的40%、全国的56%、浙江省的70%。


      “小县大城”战略集聚了人口,汇聚了发展的动能。

      从2011年到2021年,云和县工业总产值由73.75亿元增加到25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7570元增加到2.46万元,走出了一条山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记者:王怿文、李涛

      视频来源:云和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 走进县城看发展丨吉林梅河口:打造宜居宜业的活力之城
  • 即时 | 2022-06-21 11:21:46

    新华社长春6月16日电 题:吉林梅河口:打造宜居宜业的活力之城

      新华社记者薛钦峰

      短短六七年时间,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均翻一番,城区人口从30万增长到42万……位于东北中南部的吉林省县域小城梅河口市,凭借做强优势产业,发展全域旅游,让市民共享发展红利等,正成为产业集聚、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活力之城。

      吉林省梅河口市城区景色(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做强优势产业

      今年吉林抗疫期间,在梅河口市供应长春的蔬菜包里,新鲜的蔬菜和冷面等方便食品,被不少长春市民“点赞”。

      近年来,以冷面、麻辣烫为主打的方便食品成为梅河口市快速发展的产业。在梅河口市大长今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一袋袋冷面经过包装、装箱,被送往物流仓储中心。这家企业凭借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成为当地重点扶持的初创企业。

      “2年免租金,3年租金减半,还能以税顶租,对孵化期的企业来说是最实在的帮助。”该企业负责人高晓玲说。如今,这家小企业年加工方便食品超1000万袋,带动当地几十人就业。

     

      6月8日,工人在吉林省梅河口市大长今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打包产品。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食品加工是梅河口市的传统优势产业。这里的松子、食用酒精、大米远近闻名。梅河口市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食品加工产业扶持。果仁食品产业园、健康食品产业园等纷纷兴建,各类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00多户。

      这几年,梅河口市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重点来抓,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迅速。四环制药、步长制药等一批大型药企纷纷到此投资兴业。“保姆式的服务让企业安心发展。”吉林津升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凯说。梅河口市通过设立驻企联络员制度,成立“帮办代办服务中心”等一系列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凭借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惠企政策,梅河口市形成了医药健康、食品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年产值上百亿元,成为小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念好全域旅游经  

      从去年“五一”开业至今,梅河口市的“不夜城”已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每到夜幕降临,不少来自长春市、吉林市等地的游客到此体验小城夜生活。

      “不夜城”是梅河口市打造旅游业的一个缩影。近几年,爨街、山水广场、人民公园、啤酒博物馆等一系列文旅项目相继落成,新兴旅游业态蓬勃发展。

     

      6月7日,在吉林省梅河口市内一处旅游景区,一家店铺工作人员进行开业前的准备工作。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梅河口市把文旅项目和生态景观建设相结合,城区8个主题公园和36个城市花园让文旅、生态与城市深度融合。走在辉发河湿地景观带,让人如同穿梭在田野间;海龙湖公园里,江南水乡风格的景观群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来此休闲;在梅小野星光花海景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田园设施让这里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每年7月开始,梅河口市利用3个月时间开展多项特色文化旅游活动,泼水节、啤酒节、厨艺大赛……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梅河口市打通旅游业上下游产业链,释放消费潜力,展现城市活力。

      2021年,梅河口市吸引域内外游客首次超过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

      打造市民的“城市客厅”

      梅河口市康美大道两侧是一个个社区。小区外的草地旁,一条小溪沿着主路向远处延伸。小溪边木制凉亭里,不少市民歇脚、乘凉。梅河口市投资15亿元在城区打造了35公里的生态水系,大大改善市民生活环境。

      近年来,梅河口市聘请国内专业的规划设计团队设计城市景观,打造市民的“城市客厅”。在康美大道上的一处公交站,市民正坐在座位上等车。封闭的公交站里不仅有空调和卫生间,还设置茶水间。“冬暖夏凉,很舒适。”市民高伟光说。

     

      吉林省梅河口市城区景色(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龙湖公园景色(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出租车之家”是梅河口市专门为出租车司机建立的驿站。每天中午,不少司机在此用餐、休息。“午餐荤素搭配,种类丰富,只收2元钱,休息室和淋浴间免费使用。”“出租车之家”负责人赵艳波说,运营的费用由政府财政补贴。

      市民生活也丰富多彩。在光明街道莲花社区的工艺品美术室,几位阿姨边剪纸边聊天;健身房里,有多人正“挥汗如雨”。月嫂培训中心、心理减压室、少儿亲情驿站,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一应俱全。“不收取费用,向所有市民开放。”莲花社区党委书记刘丹丹说。

      近年来,梅河口市实施了多项惠民政策,学生、60周岁以上老人在市体育中心可享受免费、低收费开放政策,市区开通3条免费公交车线路……“作为梅河口市民,幸福感满满。”高伟光说。

      吉林省梅河口市城区景色(6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 【走进县城看发展】浑源:恒山脚下好客地
  • 即时 | 2022-06-16 11:19:06

     


     浑源古城风貌。 安兴旺摄 

      浑源,一个历史悠久、钟灵毓秀,让人向往的好地方,境内的北岳恒山景区更是一张享誉全国的靓丽名片。

      名山大川、文化遗存、矿产资源……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禀赋。但曾经的粗放式发展,并未让这些宝藏物尽其用,浑源甚至一度戴着贫困的“帽子”。自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彻底改变了浑源的贫困局面,不但如期实现了脱贫摘帽,而且形成了举文化生态牌、建特色休闲城、走旅游康养路的特色发展路径。

      如今,放眼恒山脚下的北岳大地,神溪景秀、寺塔威严、州衙壮观;环顾县城内,明清街巷、民国商号、大院民居、黄芪文化园、文化广场等能够展示浑源地域文化的地标承载物已鳞次栉比。

      古城复兴,营造休闲度假慢旅地

      端午假期,在太原工作的穆斯俊相约几位好友及其家人,在浑源县进行了两天半的旅游度假行。“受疫情影响,没有出省。网上看到今年春节期间,经过多年建设打造的浑源州署开‘衙’迎客,就来了。”穆斯俊告诉记者,住在这里有一种时空穿越和与文化对话的感觉,在全国也不多见。

      浑源县委书记高莹告诉记者,浑源州署是浑源古城文化的重要承载物,定位为辽、金、元文化背景下“聆听浑源文脉、感观浑源文化、体验州署文化”的文旅项目,不仅展示着明清州衙建筑形制布局,也展示着非遗、饮食、军事、商贾、民俗等浑源诸多文化元素。

      行走在古城内,不时会见到“钉绱鞋”“大碗茶”“货郎担”“推碾子”“吹粮麸”等特色人物铜塑像,这些依照民国年间浑源传统手工艺人形象设计的铜塑像,吸引游客驻足拍摄。“十步一廊、百步一景”,就连路灯、墙砖、地砖、商店牌匾和街巷楹联等细微处,都体现着浑源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些被赋予厚重文化的文旅地标,与古城内永安寺、圆觉寺、文庙、栗毓美陵园等“国保级”经典古建连点成片,让古城内多元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恢弘交错。

      坚持“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发展思路,恢复21座复古建筑和构筑物,修复古建筑160多座,修缮清代民居建筑群落麻家大院等传统民居,古城风貌初见端倪。“浑源县倾力将历史街区打造成为游、购、娱一体式旅游目的地,使其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实现文旅融合,让浑源古城与北岳恒山、悬空寺两大景区南北呼应,打造城市慢旅的新热点。”该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晋红涛说。

      项目承载,文旅牵引一二三产融合

      在县城西,一处占地32亩,总投资8000万元,总建筑面积11000多平方米的建筑物是黄芪文化园,已对外开放。黄芪博物馆和黄芪加工互动展销区,以图文并茂、历史记录与实物相映、视频和解说互补等形式,依次展现出恒山黄芪的独特魅力。

      “黄芪文化园就像是浑源黄芪产业链的中枢大脑,又像是全县特色品牌产业商贸与文化的集聚地。其中,博物馆展示区和销售区,已经成为‘游浑源购特产’的首选地。”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郝希涛告诉记者,依托黄芪文化园,浑源县丰富黄芪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品牌,在增强产品竞争力上积极向文旅产业汇集,不断提升产品价值,实现种(养)得出、卖得好。“黄芪文化园的旁边,浑源凉粉文化园主体已经完工,建成后又是一个农文旅融合的好平台。”郝希涛说。

      2021年,浑源县总投资5亿余元的全域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3.7亿元的神溪湿地公园PPP项目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总投资2.3亿元的柳河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顺利动工;总投资1.59亿元的汤头温泉疗养院改造一期工程正在完善设计;总投资1.75亿元的长城板块旅游公路建设完成39.48公里,完成投资1.1亿元……

      今年以来,浑源县大力推进北岳恒山5A级景区创建,围绕29处文保单位积极创建A级旅游景区,加快推进总里程34.84公里的5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推动景区景点集中开发、组团发展。浑源县县长赵昱清说,通过树立“旅游+”和“+旅游”理念,不断加快旅游与文化、生态、农业、工业、体育等领域融合发展,全县已经形成游山、玩水、品文、赏景多业态旅游体系。

      按照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的原则,该县加快构建以县城为中心,神溪、汤头、千佛岭等为支撑点的康养产业规划布局,相继推进县城10.54万平方米棚改项目建设,实施了14个老旧小区改造。与此同时,大力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实现了新老城区贯通畅通,古城交通环线整体改造提升,城市文化大道、城市景观大道的高标准绿化、美化、亮化。特别是统筹县城与中心集镇建设发展,形成了永安、西坊城、王庄堡等多个特色鲜明、功能强劲的小城镇。

      搬出大山,幸福日子越过越甜

      思源社区是浑源县易地扶贫搬迁最大的集中安置点,距离县城开车只有十分钟的路程。社区共有住宅楼120栋,安置着7个乡镇31个行政村6192户16066人。

      走进思源社区,只见绿树成荫,道路整洁,楼房新颖别致;一处处凉亭、景观长廊内,老人们下着象棋、聊着天;大大小小的健身广场里,小孩子们嬉笑着打闹着,一幅幅和谐安居的画面时时映入眼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党建书吧、红色氧吧、爱心超市、卫生所、服务港湾等13个功能室为居民开展全天候便民服务。

      “确保搬迁的党员和群众学习交流有阵地、文体活动有场所、生活购物有去处、健康安全有保障。”思源社区党工委书记王兴中自豪地说,社区最大的亮点是,确保搬迁群众就业有渠道,增收致富有门路。比如,社区实施的“三助三促”措施,通过助技能、促就业,助培训、促创业,助项目、促宣传。从职业技能培训到开发公益岗位、组织对口岗位招聘,多措并举,已有1800多人实现稳定就业。

      “平均月工资1800元,上班就在家门口,啥都不耽误。”48岁的闫金梅是思源社区的居民,在社区物业工作。她说,“以前在家只能靠种地,收入也不多,现在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晚上还可以去跳广场舞,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大磁窑镇骆驼界村搬迁户赵公宴分到的楼房内,家具、电器一应俱全。看着自家60平方米的房子,61岁的赵公宴说:“现在好了,打工回来也有个住处。”搬出来后收入怎么样?老人说:“土地流转有收入,拆除宅基地还拿到了政府的补贴款。我们原来是贫困户,现在成了城里人,自己都不敢想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 【走进县城看发展】庐江蝶变“密码”
  • 即时 | 2022-06-16 11:17:31

    原标题:【走进县城看发展】庐江蝶变“密码”

      江淮六月,万木葱茏。记者乘坐高铁来到庐江西站,伫立二层落客平台远眺,功能齐全的站前广场整洁气派。移步广场,回望偌大站房,如同“大鹏展翅”的现代化建筑寓意庐江“腾飞”。离开西站前往老城区,车窗外的立体交通纵横交错,花园小区与林立的高楼相得益彰。

      2021年,庐江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7.2亿元,居全省59个县市第七位。庐江县,正在加速蝶变。

      工业强县挺起经济脊梁

      在庐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能源电池材料、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正在加速崛起。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汪守苗打开最新的规划图告诉记者,20平方公里园区已有180余家企业入驻。

      “我们有两条智能化生产线,现在每天能生产新能源电池电芯32万颗,江淮、奇瑞、北汽都是我们的主要客户,还有三成产品销往国外。 ”国轩新能源(庐江)有限公司生产副总臧强说,国轩目前有4期项目在庐江扎根。

      传统农业县庐江在合肥的辐射带动下,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们紧盯合肥主导产业,强化招商,加速迈向‘工业强县’。”庐江县县长周天斌告诉记者。

      近年来,庐江县引入了一大批龙头带动作用大、创新能力强的重点企业,形成了新能源电池材料、磁性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其中,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已形成从锂电池关键材料、电芯及电池系统、电池应用到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的全产业链,成为我省最大的动力电池材料生产基地。

      产业之“花”是汗水“泡”出来的。庐江县靶向发力,精准招商,大力推进重点在谈项目,推动签约项目开工进程。2021年,庐江全县新签约项目69个,协议投资额831亿元。今年1月至5月,新签约项目29个,协议投资总额约328亿元。

      在安徽德科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各种型号发电机排满了车间。 “公司落户庐江10年来,年产值从最初的200万元发展到去年的2亿元。 ”公司常务副总石斌告诉记者,企业扎根庐江主要是看重越来越优化的发展环境,今年有信心突破3亿元。

      随着环境不断优化,2021年,庐江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3.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4亿元。

      农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

      屋外青山横黛色,院内流水带花香。记者走进庐江县汤池镇百花村,村口的少间王圩里民宿引人驻足。

      “我从去年5月开始就在这里上班,每月工资2800块钱。 ”村民林青桃说,除了工资,自家的茶叶、鸡蛋等农产品还可以通过民宿免费帮忙代销,一个月增收700多元。

      “发展乡村旅游,庐江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 ”庐江县文旅局局长苏荣介绍,作为合肥“后花园”,该县拥有区位、生态、人文、政策等多重叠加优势。

      庐江县编制了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创新推动农旅融合发展,让“田园”变“游园”、“茶园”变“景点”、“农品”变“商品”、“民房”变“民宿”。

      “精品民宿的引入,盘活了村中17间废弃民房,稳定了一部分村民就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汤池镇党委副书记张大华告诉记者,民宿项目由当地政府利用乡村振兴资金投资,建设之初便引入运营主体,按照运营主体的设计要求建设,建成后运营主体每年按照投资额的6%向村集体支付固定收益。

      在农旅融合探索中,庐江县组建乡村振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将全县乡村闲置资产、资源进行收储或租赁,由政府统筹乡村振兴资金进行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截至目前,该县共投入5.6亿元,收储或租赁闲置农宅、宅基地涉及9个镇共217户,建设乡村旅游项目20多个,为村集体增收1500万元。

      庐江县公路总里程达5066.953公里,域内有5个高速匝道出入口,全县180个建制村通客车率100%。该县还大力实施现代农业 “510”产业提升工程,建成稻虾综合种养、绿色蔬菜瓜果、名优茶生产等五大主导产业基地95.6万亩,不断推进农旅富民进程。

      保护生态绘就大美庐江

      登上矾矿遗址,满目的绿植和花草,取代了想象中露天矾矿的“残垣断壁”。近年来,合肥市、庐江县投入约8亿元用于矿区安居和生态修复。

      矾矿遗址改造,见证了庐江县在推进巢湖综合治理中的“拼劲”。

      庐江县积极实施“大美庐江”发展战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展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环境治理能力建设,持续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加快建设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

      呵护巢湖,久久为功。多年来,庐江县持续强力推进巢湖综合治理。 2012年以来,庐江县巢湖综合治理共获批1期至 6期共 46个项目,获批资金138.95亿元,目前完成投资近100亿元。截至去年,庐江完成全县集镇截污工程建设,改扩建污水处理厂21个,铺设污水管网417.8千米,完成挖损山体修复治理115座。如今,庐江7个国考断面及县级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兆河、白石天河、马漕河、小南河及金牛河等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基本建成。

      2019年、2020年,在合肥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庐江“巢湖综合治理”连续两年位列合肥四县一市首位,为“一汪清水”入湖来贡献“庐江力量”。

      水清则景美。如今,每当夜幕降临,庐江金汤湖大堤便人头攒动。环顾整个湖区,或明或暗的灯带、隐隐约约的群山、波光粼粼的湖水……恰到好处地“绘”出了一幅现代中国山水画。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到‘十四五’末,我们力争实现‘双千双百’目标,即全县生产总值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财政收入100亿元、培育1家产值100亿元企业,奋力实现‘全省争五强、全国冲百强’目标。 ”庐江县委书记许华为告诉记者。

  •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进县城看发展)
  • 即时 | 2022-06-16 11:15:50

    原标题: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进县城看发展)

      “想回家乡发展,但学的是商务金融,担心在县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今年初,在国外留学的胡圣达一度很纠结。

      回到浙江德清后,胡圣达却惊讶不已——县里早已不是5年前的模样。浙江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中心等420多家科研机构、企业入驻德清县地理信息小镇,形成完整产业链。很快,胡圣达入职浙江中测新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小县不小。”胡圣达感慨,“这里建有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亚运会场馆,国际范十足。”

      地理信息小镇,是德清近年来推进融合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有着65万人口的德清地处浙北,区位优势明显,与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交通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德清提出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承接大城市产业等疏解转移,强化快速交通连接。

      2013年7月,杭宁高铁设置德清站,德清到杭州仅需13分钟,到上海、南京、合肥、苏州等城市的时间在2小时以内。四通八达的交通,让德清搭上了杭州发展的快车。不少杭州制造企业陆续将工厂建在德清,吸纳了10万多人就业。

      “当前在建的德清至杭州铁路项目将与杭州地铁10号线连通。未来,我们换乘地铁即可到达杭州。”德清县交通运输局法规科科长王永华介绍。

      融入杭州,共享资源,德清还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发力。

      在县城阜溪街道兴山小区,75岁的金顺发正和一群老伙伴下棋,其乐融融。5年前,老金因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总要往省城医院跑,后来干脆被儿子接到杭州居住。

      老金为何又回来了?“家乡朋友多,如今在德清看病,也可以享受省城三甲医院的服务。”金顺发笑着说。

      截至今年5月底,德清县已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邵逸夫医院等构建起省(市)县紧密合作的医疗服务联合体。

      “不仅线上会诊便捷,线下会诊也已成常态,每月有20多个科室的50多名外来专家接诊。”德清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盛伟介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莫干山院区已经在建,以后在家门口就能有儿科专家看病。”刚带孩子从省城医院看病回来的居民潘晓琳充满期待。

      让许多百姓心心念念的,还有县里提出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

      4月1日下午,浙江工业大学附属德清高级中学与杭州学军中学合作签约仪式举行,学生家长代表王丽英早早来到现场,“小县城也能享受大城市的教育资源了。”今年9月,5个“学军班”将在德清开课。

      “‘学军班’与学军中学‘三同一基本’,即教学计划同拟、教研工作同议、考试检测同步以及师资基本相同。”杭州学军中学校长邱月灵说。

      德清县教育局局长施敏丽介绍,加快融入大城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育“接沪融杭”将不断向前推进。

      “德清将以国家、省、市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和行动方案为导向,聚力打造改革创新高地、品质生活新城,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德清县委书记敖煜新表示。

     

  • 搬迁下山拓新路 特色产业木生金(走进县城看发展)
  • 即时 | 2022-06-16 11:13:52

    初到云和县城,便瞧见一个个城堡造型、积木样式的公交站台,别有一番意趣。

      走进凤凰山街道普光小区,喷泉凉亭、休闲广场、养老中心等设施齐备,一排排移民搬迁房,与城市小区房屋别无二致。

      “以前住在山上,是黄泥墙的老房子。”53岁的普光小区居民兰少芳说,“如今我们搬下山,住上了亮堂堂的三室一厅。在县城里的木制玩具厂上班,收入也不低。”

      云和,“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典型的山区县。过去,相当一部分农民住在高山和库区,生活难有盼头。

      搬下山,换个活法。

      走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云和县实施“小县大城”战略,推动人口、产业、公共服务等向县城集聚,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跨越式发展。截至今年5月,全县累计完成农民易地搬迁4.06万人,约58%的农民下山转移。

      搬下来,如何留得住?

      在浙江麦奇玩具有限公司加工车间,记者见到兰少芳时,她正坐在机器前,调好设备温度后,麻利地将原材料放入料斗里。十几秒后,一个拱桥形状的玩具配件便成型了。这样的玩具配件,兰少芳一天要制作上千个。生产的产品卖到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和地区。“每月有3500元左右的收入。”兰少芳说。

      与此同时,一曲“交响乐”正在厂里演奏着——“叮咚叮咚”,这是电脑里发出的提示音;“刺啦刺啦”,这是快递员打包快递的声音。26岁的下山农民子女李明丽是厂里的电商客服人员,一个月收入4000多元;33岁的王洪章是快递员,一个月收入7000多元。依靠县里蓬勃发展的木制玩具厂,许多下山农民及其子女都找到了工作。

      “木制玩具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手快,门槛较低,对于下山就业的山区农民来说,是不错的选择。”云和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任军伟说。

      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云和着力发展木制玩具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人才培训中心,持续推进研发创新、品牌推广、人才培育、平台建设等七大专项行动……如今,云和县有木制玩具企业1000多家,直接就业人员3.1万余人。这其中,70%的下山农民在木制玩具企业就业,80%的木制玩具企业由下山农民创办。2021年,云和县木制玩具产业实现总产值91.9亿元,同比增长14.9%。

      “来,倒计时五、四、三、二、一,上链接!”在云和千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电商平台直播销售木制玩具。

      “今年我们已经做了100余场直播,销售额200多万元。”公司负责人张海波介绍,“最受欢迎的,是公司研发的一款智能垃圾分类木制玩具,很多家长都很喜欢,还远销国际市场。”

      “云和特色电商产业从2015年开始打造,到目前已累计带来就业岗位上万个。”云和县经济商务局局长蓝雪飞说。电商经济已成为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1至4月,全县实现网络零售额11.24亿元,同比增长27.5%。

      云和木制玩具产业的加快发展与“小县大城”的深入实施相辅相成,演绎山区小县巨变——从2011年到2021年,云和县工业总产值由73.75亿元增加到255亿元,城镇化率由60%提升到73.4%,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7570元增加到2.46万元,如今78%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

      不只是木制玩具产业。推行“互联网+乡事城办”数字化服务,下山农民原先需要回户籍所在地办理的80%以上事项,实现“线上办、跑零次”;县城所有学校对农民子女开放,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打造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共建共享……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云和步伐坚实。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3日 04 版)

  • 【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克斯县绘就美丽县城生态画卷
  • 即时 | 2022-06-16 11:10:29

    近年来,特克斯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紧扣“旅游富民,生态强县”目标,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把生态资源视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视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不断改善城市发展环境,绘就出了一份绿意浓浓的生态画卷。



    6月的特克斯,绿树鲜花环绕城市,村庄河流交相辉映,公园广场随处可见,城在林中、路在绿中,环境优美,景色怡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已逐渐成为特克斯的城市名片。谈起近几年特克斯县城最大的变化,人们的普遍感受是绿地越来越多了,公共设施越来越多了,生态环境也越来越美了。

    特克斯县乔拉克铁热克镇孟布拉克村村民柯奕欣说:“和朋友来公园散步,然后就发现有了很多的变化,然后这边的绿化也多了很多,然后道路上面的那个坑现在也被填了,就是公路现在都在改善,旧小区的那些建筑什么的都在重新修缮,然后现在整体上的话都变得更加美观了,然后人们的那个幸福感也在上升,感觉大家对现在的那个城市都挺满意的。”

    漫步在滨河公园的林荫小道上,一股淡淡的芳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朵朵鲜花竞相开放,娇艳无暇,给居民们带来美的享受。绿地内建设有休闲广场,增加了健身器材,观光景墙,摆放了绿雕,安装了座椅、垃圾桶等公共服务设施,极大地满足了附近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在这里运动过后还可以在景观亭小憩,让居民有好身体的同时也能享受幸福美好生活。



    村民马凤英说:“就感觉这几年特克斯变化特别大,从环境方面,道路上就是我们这里放了很多垃圾桶,前几年的话,大家都可能有垃圾这个习惯,但是现在他们都有那个保护环境的意识,都会很自觉地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而且这里也修建了广场,有很多的文化元素,晚上人们出来休闲娱乐的时候,可以来这边转达一下,放松一整天的压力。”

    城市变绿,发展变好,绿色沃土,必然站立起生机伟业。持续的绿化美化,不仅打造了靓丽的生态美景,还为优化特克斯营商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及综合竞争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今的特克斯,居民舒畅,游客欣喜,商贾云集。作为伊犁百年传统手工冰激凌连锁产业链的古兰丹姆冰激凌,借助特克斯县景区开发和旅游生态产业红利,两年前在特克斯县离街逐步开辟市场,如今很快成为游客打卡网红店。

    特克斯县古兰丹姆冰激凌分店负责人吾木提·居玛力克说:“我们的店是在伊宁市,然后就是看到特克斯离街旅游发展挺好的,我们就是到这边来开的这个店,生意也很好。”

    湖北游客刘雪梅说:“我是从湖北十堰来到新疆,因为去年来过这里,就是特克斯县特别有名,什么八卦城在疆外都好多人都听说过,这个八卦城特别美,去年来过,我今年又来了一趟,我觉得来过多少次都不觉得厌烦。”

    近年来,特克斯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富民强县”战略,持续增加城乡绿化总量,着力提升绿化美化质量,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赢”格局。今年,特克斯县计划新增街头“小游园”20处,目前已全部打造完成。

    特克斯县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王平说:“下一步我们将深化环境整治,注重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将特克斯县的生态环境优势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与社会服务功能相结合,与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相结合,突出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努力打造结构更优、功能更全、品质更高的现代化宜居宜业新特克斯,让居民群众享受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

    如今的特克斯县,生活的步伐逐渐轻盈,幸福之歌已唱响,城市“颜值”逐步提升,具有文化底蕴的“精气神”不断展现,集内在、外在及实用于一体的“美丽县城”建设,就是全县各族群众的幸福密码。

  • 走进县城看发展丨吉林公主岭:打造“黄金玉米带”上的现代农业样本
  • 即时 | 2022-06-16 11:08:01

     

      新华社长春6月13日电 题:吉林公主岭:打造“黄金玉米带”上的现代农业样本

      新华社记者 薛钦峰

      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的吉林省公主岭市是黑土地上有名的全国产粮大县,温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造就了这里绝佳的玉米生长环境。近年来,公主岭市专注黑土地保护,强化育种科研投入,延伸玉米产业链条,打造“黄金玉米带”上的现代农业样本。

      这是6月10日无人机拍摄的吉林省公主岭市城区。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保护黑土地:让粮食产量更稳

      近期,春耕结束不久的吉林迎来降雨。公主岭市的田野里,玉米苗破土而出。“出苗很齐,玉米长势很好。”朝阳坡镇东兴村种粮大户李振军说。

      田间地头,玉米苗旁的土壤里夹杂着碎秸秆。过去几年,李振军采取了秸秆翻压还田、玉米和大豆轮作等多项黑土地保护措施。“能保水保墒,增加土壤有机质,有助于玉米稳产增产。”李振军说。

      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镇东兴村种粮大户李振军行走在田野间观察玉米长势(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2015年,公主岭市成为东北最早实施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的地区。多年以来,秸秆还田、米豆轮作、增施有机肥等一系列黑土地保护措施,累计推广上百万亩。

      如今,黑土地保护效果逐渐显现。李振军现在化肥比过去少用20%,玉米仍能比过去增产10%,玉米抗灾能力也增强了。“周边村屯农民都开始应用这些新技术,粮食产量更稳了。”李振军说。

      在位于当地刘房子街道的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园里,集合了中科院、吉林省农科院等20多家科研单位的试验田,集中进行优质玉米品种展示和保护性耕作等绿色、先进农业技术示范。

      这几年,公主岭市实现测土配方施肥、赤眼蜂防螟等绿色增产技术全覆盖,在重点区域落实黑土地保护等项目。一系列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推进了粮食作物标准化生产,促进粮食产量稳步提升。

      “粮食总产多年保持在60亿斤以上,位居全国产粮大县前列。”公主岭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孟繁强说。

      选育好种子:种出更多“中国粮”

      在公主岭市最大的种子销售市场,这里聚集着上百家种子销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每年备耕期,这里人头攒动,各地种粮大户、种子经销商都到此进货,每年种子交易量达7000万斤。

      刘房子街道农民王军这几年试种了几个当地的新品种。他说,每公顷玉米产量近3万斤,而且品质好,不比国外的品种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核心竞争力。公主岭与中科院等一批科研院所合作,先后建立种子研发中心、科研实验站等育种基地,吸引了一批国家、省级新品种试验示范项目落地和一批企业、科研机构落户。

      在吉林省宏泽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实验室内,科研人员展示培育的玉米种子(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在位于公主岭市大岭镇的吉林省宏泽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实验室里,各种玉米种子和育种材料整齐摆放。这几年,这家企业专注适合东北地区气候的高产、高抗玉米品种选育,每年都有新品种进行审定和推广应用。“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利用先进育种技术,新品种不断推出。”该企业负责人赵小光说。

      今年6月,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公主岭揭牌。示范区施工现场塔吊林立,种子研发中心、种子加工及仓储中心等设施正在建设。未来,这里将聚集数十家育种科研院所及企业。

      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创中心项目施工现场(5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经过多年努力,上百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水稻、大豆等新品种逐渐从公主岭向黑土地乃至全国推广应用。孟繁强说,未来我们要让种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延伸产业链:好粮卖出好价钱

      一穗玉米棒子卖不上一元钱。过去,只会卖原粮的农民日子过得紧巴巴,好资源卖不上好价钱。而如今,同样大小的一穗玉米,不少农民和农业企业不仅卖出了高价,还卖向了全世界。

      虽然不是玉米收获期,但在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车间里,几十个工人仍在生产线上忙碌。一穗穗鲜玉米经过切割、清洗、装袋、蒸煮等多道工序,发往全国各地。“全年都是生产期,加工鲜食玉米1亿多穗,销往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该企业负责人刘友刚说。

      工人在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加工鲜食玉米(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制定玉米食品产业扶持政策、建设玉米食品产业园、召开玉米产业博览会……公主岭市紧盯健康食品的市场需求,大力培育和支持玉米加工企业发展。现在,公主岭年销售鲜食玉米超4亿穗,产值达14亿元,带动超5000户农民增收。

      工人在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加工鲜食玉米(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成为玉米产业发展的底气。如今公主岭形成了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生猪玉米饲料产业链,稻米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和鲜食玉米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实现年产值超百亿元。

      “玉米产业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张‘金名片’。”孟繁强说。

     

  • 开放包容的新兰考活力迸发(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走进县城看发展)
  • 即时 | 2022-06-10 17:00:47

    原标题:开放包容的新兰考活力迸发(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走进县城看发展)


    如今的兰考县城洁净靓丽。 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史长来 摄

    “积极培育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品格,加快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美好,提升人民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兰考的建设一日千里,我做这些‘小事’虽然只能为兰考发展助一点力、添一丝彩,但还是越干越有劲。”6月6日,兰考县委组织部选派到永旺置业的党建指导员刘红厂谦虚地描述着自己的工作。

    刘红厂还是兰考县润无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名志愿者。几年来,他和“小伙伴”们持续开展“牵手父母来义诊”“给废旧电池安个家”“爱心送考一路有你”“衣旧情深爱心捐助”“桐花有爱牵手行·生态文明一座城”等志愿服务活动,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爱心、扮靓城市。

    “县委、县政府持续抓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促进全民素质提升,让兰考县城越来越具凝聚力、吸引力。”兰考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国民说。

    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走进县城,满眼“志愿红”。由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李明俊任队长的县志愿服务总队,拥有26支特色志愿服务队、16支乡镇(街道)志愿服务队,还引导23家社会组织建立社会公益志愿服务队,在册志愿者达2.3万余人。2020年,兰考成功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我们一直引导市民增强城市主人翁意识和共建美好家园意识,积极培育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品格,加快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美好,提升人民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加快向第一批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迈进。”李明俊表示。

    新理念、新格局下,开放、包容的新兰考以前瞻三十年眼光,确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高地、全国共同富裕县域新样板、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新示范、全国县域改革创新新典范的“一高三新”战略目标,谋划到2035年城区人口达到50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产业空间、生产居住空间、公共服务配套能力大幅提升。

    在按照产城融合理念,积极围绕城市主导产业及项目落地持续拉长板、补短板的基础上,兰考又紧抓纳入郑开同城化机遇,要在共同富裕框架下走出一条兰考路子。

    发挥县城龙头作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与郑州高新区、金水区、郑东新区合作建设飞地产业园;建设兰考上海国际会客厅展示和推介兰考,推动“工作在上海、注册在兰考,孵化在上海、产业在兰考,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兰考,前台在上海、后台在兰考”早日实现。

    以郑开同城化先导工程为引领,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交通优势变枢纽经济打下坚实基础;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故乡经济,围绕主导产业及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向精细化招商转变;将城市开发边界扩大至117.61平方公里,保障发展空间需求。

    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发展理念,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让兰考正在变为一座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拼搏兰考”让城市活力迸发。


  • 【走进县城看发展】福建晋江:爱拼才会赢
  • 即时 | 2022-06-10 16:58:59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新闻联播从今天(6月8日)开始推出系列报道《走进县城看发展》,和您一起走进不同类型、风格的县城,探寻它们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和取得的成就,展现富有底蕴的人文风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今天我们首先走进福建晋江。

    晋江靠鞋服、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起家,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凭着拼搏进取的精神,晋江一批龙头企业迅速成长,初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格局。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总结提出了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为核心内涵的“晋江经验”,为加快发展指引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晋江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创新为引领,加快智能化、现代化改造升级,将传统产业做大做强。 目前,晋江90%以上的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超过1100家企业使用网络云平台,超过60%的规上工业企业应用“数控一代”智能装备技术。

    福建省晋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陈连智:实体经济是我们发展的命脉,近十年来,我们技术改造资金投入了1800多亿,引进了4所高校、9家国字号的科研机构,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研发中心。

    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助推发展。晋江不拘一格招贤纳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企业认定的人才,政府还每月给予补贴。现在,在晋江,已有100多万外来人口留在这儿,他们和本地人一样,在子女就学、参加社保、住房保障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外来创业人员 魏素霞:只要有居住证和劳动合同,我们的孩子就能读公立学校,待遇跟本地孩子是一样的。

    目前,晋江已逐步形成了鞋服、纺织、食品、建材等产业集群,工业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达1159家,上市公司50家,2021年晋江GDP达2900多亿元。

    福建省晋江市委书记 张文贤:不断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努力往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产业集群化、现代服务业专业化的方向,深度推进“产、城、人”融合,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 走进县城看发展丨飞跃滨海小城!空中视角看晋江高质量发展之路
  • 即时 | 2022-06-10 16:55:47

    晋江地处福建沿海,因为土地贫瘠,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贫困农业县。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全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连续21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行前十名。

    空中看晋江:高质量发展 产城人融合


    从空中视角看福建晋江的发展变化。沿着晋江城区的中轴线,从北向南,从繁华都市到东海之滨,展示这座小城的全新风貌。

    晋江的故事,就从滔滔江水讲起。早在西晋时期,晋人南迁到此定居,因思念故土,将这条江起名晋江。唐代在此设立“晋江”县,“晋江”之名延续至今。晋江市有陆域面积64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0多万人。在全国的县域经济发展、中小城市建设中走在前列。



    顺着晋江入海的方向南下,这座海贝造型的建筑,是晋江市第二体育中心,也是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的主场馆。晋江是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承办过数十项国际赛事,如自行车、马拉松、沙滩排球等。


    继续向南飞行,我们看到了在城市中居然有一大片良田。这是晋江打造的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总规划面积约10000亩。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市在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上快步前进,但农村传统风貌及田园风光却在逐渐消失。如何既留住乡愁,又实现城镇化呢?晋江探索了新的方法,将田园、村落、水系都保留下来,打造成为城市的“中央田园”。建成集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养生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区。不但让老百姓(38.950, -0.97, -2.43%)出门见绿,也让晋江成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

    离开陆地,我们来到了大海之上。这里是晋江的南部海岸。在沙堤边的这座港口叫做“围头港”。晋江是国内少有的同时拥有港口、高铁、高速公路和机场的县级市。

    晋江这座滨海城市,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而起,依靠着“晋江经验”的指引前行。在新时代,努力闯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敢拼会赢”的晋江发展之路

    从空中回到地面,聚焦晋江最亮丽的名片——产业发展。2021年,晋江GDP完成2900多亿元,同比增长10.5%。上市公司就有50家,数量在全国的县域中位列第二。在这背后,晋江是怎么一步步从一个农业小县不断蜕变,华丽转身的呢?

    20世纪八十年,敢拼会赢的晋江人利用“闲房闲劳”搞起手工制鞋作坊。改革开放之初,不少海外乡亲回晋江探亲,带着亲戚开起了鞋服家庭作坊。脚踩缝纫机,晋江的制造业因此萌芽。

    梧埭村村民 蔡金辇:当时我们晋江有“输人不输阵”的那种干劲,那个时候就是从这三间开始做起,这边摆着一堆石头,上面铺着做鞋的工具。到了年底的时候,我们可能赚了有两三万块钱。我老爸数了一个下午都数不清楚,想想算了算了,就这样了。

    总台记者 张孙川:就这样,一家家制鞋作坊在陈埭镇冒了出来,当时走在陈埭的街头,到处都能闻到一股子胶水味。可没过多久,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时任福建省晋江市橡塑检测站负责人 林荣为:本来手工作坊质量就一般,做的人多了竞争比较大了,然后就开始偷工减料,什么劣质胶水什么就来了。“三天鞋”“礼拜鞋” 这种鞋子谁要?

    而彼时国内制造业遍地开花,晋江鞋赖以生存的“贴牌代工”模式出现了危机。1992年,晋江开始实施规模、质量“两个工程”,下大功夫整治淘汰落后产能,一批龙头企业迅速成长。

    时任福建省晋江市橡塑检测站负责人 林荣为:我们主要还是帮企业把好原材料的入场关,他这个企业要在市场买材料,他首先是拿来检测一下,看看这些材料行不行,不行他就不投产。

    1994年,随着纺织、造纸、食品等产业迅速发展,晋江开始领跑福建县域经济。2001年,晋江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前十名,初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晋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陈连智:实体经济是我们发展的命脉,近十年来,我们技术改造资金投入1800多亿,引进了4所高校,9家国字号的科研机构,引导企业加快创新发展和技改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期有了新发展战略,晋江开始大规模推进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福建盼盼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 林群峰:我们在全国有18家工厂,基本上所有工厂的几百条线都实现了5G化、智能化,接下来我们还会在全国各地继续开厂,一心一意地把这个食品行业做好,像其他资本运作之类的我们也不会,继续把我们的老本行干好。

    记者手上拿的内存模组,也就是计算机的内存条,它是在晋江研发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的,是妥妥的“晋江创造”。而这背后,是晋江数字化转型的果实。

    半导体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苏华伟:当时我们出去考察,连上级都说,北京上海都不敢碰东西,晋江怎么能做得出来呢?但是我们当然不服气啊,说干就干,事实证明,最终我们还是把它做出来了。

    目前,晋江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高地和重镇。十八大以来,晋江逐渐形成了超2000亿的鞋服产业集群、超千亿的纺织产业集群,以及食品、建材两个超500亿产业集群。工业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达1159家。

  • 美丽小城的美丽经济(走进县城看发展)
  • 即时 | 2022-06-10 16:54:27

    包粽子比赛开始了,粽叶和彩绳交错,米香四溢,人声鼎沸。6月3日端午节傍晚,吉林省梅河口市东北不夜城特色商业街热闹非凡。“客人一批接着一批,都算不清客流量了。”烧烤摊主范玉华瞅着不远处的包粽子比赛现场笑着告诉记者。

    45岁的范玉华是土生土长的梅河口人。4月底,不夜城特色商业街开业,她的烧烤摊位也如期开张。

    “啥都齐全,咱出料出人就行,还不收租金,减轻了不少压力。”丈夫已去世,范玉华独自供养上大学的女儿和上高中的儿子。平时她白天正常上班,下班后直奔摊位,“一晚上下来保底能有1000元收入。”

    2021年5月1日开业的不夜城,汇聚多地特色美食和各类艺术表演,街景由创意集装箱与古朴设计元素搭配,流光溢彩,去年客流量达400多万人。今年改造升级,形成了占地近3万平方米、街区总长度1386米的文旅及夜经济消费聚集区。仅“五一”假期,就吸引了30万人次客流量。

    “摊位增加,赶紧抢了一席。正是瞅准这客流,我才下定决心尝试做本地特色烧烤。”城市旅游火起来,范玉华有了创业机会,日子也多了盼头。

    梅河口市地处长白山余脉,丘陵广布,辉发河穿城而过,全市共有大小河流55条,湖光山色,然而声名不彰。如何让这方好山水赢得好名声?

    破题之招,就是着力建设景区城、花园城,让文旅深度融合。海龙湖、河湖连通水系、辉发河湿地景观带等生态旅游项目相继落成,形成8个主题公园和36个城市花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7%;东北不夜城、梅小野星光花海、啤酒节、泼水节等新兴旅游业态蓬勃发展。

    “林水相间、河湖相连、森林包围城市”,小城梅河口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1年,吸引域内外游客首次超过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

    瞄准景区城建设,带动城乡融合、农旅融合,发展全域旅游,梅河口底气十足。

    “累迷糊喽。”58岁的李炉乡李炉村村民徐振家嘴里叫着累,脸上全是笑。徐振家以前在城里打工,眼瞅着家乡游客越来越多,他返乡务了农——流转50亩地办合作社,合伙经营15栋大棚种葡萄瓜果和蔬菜,建起700多平方米的农庄搞旅游接待。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客流上来啦。特别到了周末,长春的、本地的游客不断。”今年开春,徐振家改造了12间客房,住宿接待能力翻了一倍,达到近60人。

    近年来,梅河口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全市投资20亿元建成梅河大米、平地参等项目,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徐振家踩准了这个点。“农业种植吸引游客观光,旅游接待让农产品有了销路。”每年合作社产的大米,徐振家在朋友圈就销售一空,“精品米一斤能卖到上百块。”

    “再能干也得有好条件。”一听别人夸自己,徐振家忙说,是这几年家乡变美了,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

    与李炉村相距不到两公里,就是海龙湖国家4A级旅游景区。观景台、观澜船舫、儿童乐园,还有徽派风格建筑群落的商街,粉墙黛瓦,倒映水中。

    徐振家感叹家乡之变,“哪儿都美,旅游能不火吗?”

    新建改造农村公路517公里,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30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城乡一体化垃圾清运;改造农村厕所3.6万户……近年来,梅河口市不断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为吉林省样板。

    梅河口的产业曾经煤炭独大,占经济总量80%,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崛起,目前旅游综合收入已占全市经济总量近40%。“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年增加5000元以上,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了。”梅河口市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不只是旅游业。“十三五”期间,梅河口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15%以上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均翻一番,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人口净流入12万……小城梅河口,已成为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0日 04 版)

  • 【走进县城看发展】繁峙:滹源明珠耀眼来
  • 即时 | 2022-06-10 16:52:55


    滹源景区成了繁峙县城居民的“会客厅”。王爱中摄

    仲夏夜晚,繁峙县城南的滹源景区彩灯璀璨,波光潋滟。微风乍起,送来缕缕暗香和远处歌声。64岁的孙福海和老伴带着小孙女来景区散步纳凉。他乐呵呵地说:“从山上搬到城里第5个年头了,钱够花、人精神,出门三五步就是滨河公园,现在也成了4A级景区,真是越过越舒心。”

    孙福海家住繁城镇建设街社区向阳三小区。而他的弟弟孙福星一家却选择在20多公里远的砂河镇定居。亲兄弟分隔两地,原因就是孙福海的儿子一家在繁城镇上班,而弟弟和侄子在砂河镇务工。这几年,异军突起的4A级憨山景区就在砂河镇。

    滹沱河发源于繁峙,一条银练横贯全境,串起了繁城镇和砂河镇两颗明珠。繁峙县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提出,依据当地发展基础、产业现状和空间布局,以“一带两城双园五基地”建设为主攻目标,全面推动“居、业、创、游、养”融合发展。以“两城”建设为引领,就是要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把城镇建设成为支撑和带动县域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崛起的强大引擎。

    频做“扩胸”运动,“内涵式”发展天地宽

    繁城镇曾名城关镇,与高升寨乡合并后改名为繁城镇。2021年,繁城镇再次展开双臂,将一河之隔的杏园乡揽入怀中,全镇呈现“两山一川有沃野、滹沱两岸尽美居”形貌。镇党委书记柴清亮说:“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在繁城镇居民就有12.6万人,占到全县总人口的近一半。”

    就学、就医、就业,既是群众最关心的,也事关城镇化的成色。

    沿着滹源景区南岸,一排排新建6层楼房星罗棋布,绿树掩映,门禁出入。13个小区组成了聚宝新区社区。而且,其中滨河移民小区是全县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移民安置点,共安置全县原12个乡镇151个村的搬迁户1044户2766人。

    52岁的赵成芳是搬迁户。她满意地说:“这里东边是繁峙中学的初中部,西边是新建的繁峙中医院,条件和山里比,真是好多了。我们两口子当初就下定决心,只要肯吃苦,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群众需要的就是党和政府关心的。去年,繁峙县完成了滨河移民新区配套小学、幼儿园及运动场等项目建设,并于当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今年秋季开学,新建的滨河第二小学将正式招生。

    走“内涵式”发展,“三就”中就业是关键之关键,而就业需要产业来支撑。

    围绕产业有规模、产品有市场、农民有实惠“三大目标”,繁城镇因地制宜规划发展了小杂粮种植、干鲜果经济林、规模健康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10大门类50多项增收富民产业。

    走进城北的赵庄,如同走进了林海,所见之处皆是杏树。依托全国“一村一品”赵庄白水大杏这个“拳头”产品,繁城镇构建起生态观光旅游及干鲜果经济林产业覆盖区。镇长王国元说:“在现有白水杏1.37万亩、仁用杏1万亩和生态林超万亩的基础上,力争‘十四五’末经济林面积和生态林面积分别达到3万亩和2万亩,覆盖15个村7193人,预计人均增收7300元。”

    锚定健体“塑身”,“创新式”治理成效显

    砂河镇县城虽老,却生机勃勃,远远就能看到“全国文明镇”的大招牌。这里既是繁峙金矿的产地,也是繁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所在地。全镇常住7.8万人,时值夏季,加之作为五台山北大门的地理位置,“南腔北调”成为这里繁荣的生动注解。

    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层治理瓶颈逐步凸显,而破解之道就是用好改革关键一招。2019年,砂河镇被确定为全省经济发达镇,赋权砂河镇开展相应综合执法工作。借助这一东风,镇党委书记武培勇说:“我们可以说是锚定健体,全力‘塑身’,经过两年多时间,摸索出了‘四个一’工作法。”

    所谓“四个一”工作法即:一张清单明权责,有效解决基层“看得见的管不了”问题;一张网格管治理,有效解决基层“管得了的看不见”问题;一支队伍管执法,有效解决多头执法、力量分散问题;一套机制管运行,有效解决效率不高、专业性不强问题。

    创新治理,面貌一新。

    西沿口村网格员发现有村民在村东水渠焚烧秸秆,便立即上报给总网格员,总网格员马上联系砂河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和护林员前来救火。灭火之后,砂河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除对当事人进行了耐心教育外,还依照相关法规对其处罚款人民币1000元。当事人不仅接受处罚,还主动向周边人宣传秸秆禁烧要求,收到了很好的法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杏树沟村网格员巡查时发现有人擅自违法开采铁矿石。砂河镇综合行政执法队接到报告后随即开展实地调查,核实后立即向县规划和自然资源综合行政执法队反映,由县执法队作出处罚并责令停止违法开采。

    砂河镇副镇长杨瑞江说,通过综合执法改革,之前让基层干部头疼的秸秆焚烧、林木管护、农村违规建房、群众纠纷等问题得到了又快又好的解决,最主要的是,较好地解决了以往“生硬执法”“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执法效率低下的问题,杜绝了执法扰民现象,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

    抓党建促能力,“菜单式”服务笑颜展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长相。繁峙县在大县城建设中,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让“两城”少些粗野“气息”、多些精致“气质”。

    随着县域城镇化的加速演进,社区已日益成为各种惠民政策的落脚点、各种社区组织的集聚点、各种新型矛盾纠纷的引发点。但在社区治理过程中仍然存在政府主导性强、居民自治力弱、社区治理力量不足、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统筹社区治理资源,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实施精细化管理、高效化服务,成为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说到底,城市是要让生活更美的。”繁城镇建设街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占国深有体会。今年开春后,向阳三小区的孙福海反映,小区里的好几株绿化树冻死了。接到居民下的“菜单”,在辖区单位县林业局的帮助下联系到了苗木,重新补植绿植20多棵,小区业主、物业皆大欢喜。特别是随着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居民维权意识普遍提高,繁城镇积极推行“三官一顾问”(即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进社区开展法律服务,受到了欢迎。

    有了“党建引领”这个主心骨,交出了一份合格的基层治理效能答卷。4月份,面对突发的疫情,全县连续组织三轮核酸检测,每轮采样量都超过了21万人次,直至解除“三区”管控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状态,没有发生一起冲突。

    “那段时间虽然任务繁重,不分白天黑夜地忙,但是感人的事天天发生。”王占国说,“需要场地,居民们半夜起床将停车场腾空,没有丝毫抱怨,给我们送热饭的更是不在少数。”大家都知道,“一座城市再美,最美的还是人,而维护美景靠的是善行。”


  • 走进县城看发展丨“京南明珠”河北固安:小县城盛满“微幸福”
  • 即时 | 2022-06-10 16:50:05

    新华社石家庄6月10日电 题:“京南明珠”河北固安:小县城盛满“微幸福”

      新华社记者齐雷杰

      道路四通八达,高楼鳞次栉比,项目建设热潮涌动,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县城发展日新月异……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北京市以南。

      多年来,“京南明珠”固安从一个传统农业县蝶变为河北省经济强县,县城建设日新月异,并荣获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等荣誉称号。

      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固安县全力推动产业升级,增进民生福祉,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产业聚集,县域经济强起来

      环境干净整洁,货品琳琅满目,在永定城·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内,来自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进货商穿梭其间,挑选货品。作为北京服装批发市场承接地,目前这里已承接近4000家北京大红门等服装批发市场的商户,不少商户经营规模和层次实现了提档升级。


      6月6日在永定城·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一名店员向顾客介绍服装。新华社记者骆学峰 摄

      商贸城副总经理王硕说,这里可为商户提供交通、居住、子女上学、金融、物流等全方位保障服务。商贸城已入驻56家物流、快递企业,经营直达线路200多条、中转线路500多条,可实现“一点发全国”,满足商户收发货需求。


      6月6日拍摄的永定城·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骆学峰摄

      商贸物流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固安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手机,可以像纸张一样折叠,却看不到折痕;屏幕,可以自由伸缩……在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各类柔性屏产品科技感十足。依托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固安高新区以维信诺、京东方两大龙头企业为牵引,集聚上下游企业数十家,成为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之一。

      依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两大龙头企业,固安县聚集了河北航天振邦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等130多家航空航天企业。


      这是6月2日拍摄的固安县卫星导航产业园(无人机照片)。(门丛硕 摄)

      目前,固安已有航天产业园、卫星导航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智慧城市产业园、中关村固安高新技术产业园等10多个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为县域经济发展积蓄了强劲动力。

      今年,固安谋划实施总投资335亿多元的中国·固安空港新城项目,规划建设产业综合体、商业综合体、文旅综合体等设施,迈出了与央企合作实施片区开发的重要一步。


      6月3日,在固安县肽谷生物医药产业园一家医药研发企业,工作人员在进行医药研发。新华社记者骆学峰 摄

      民生建设,百姓福祉有保障

      近日,78岁的固安县居民刘先生突发脑卒中,固安县总医院人民医院为他及时开展了溶栓治疗,刘先生恢复良好,说话、行动没有受到明显影响。

      以前,县里医院软硬件水平都不高,生病后不少人选择到廊坊或北京、天津去就医。现在,县里的医院医疗水平提高了,还跟北京大医院有合作,就近就能让专家瞧病,方便多了。

      民生福祉无小事。围绕群众看病、上学等需求,固安大力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县里组建了县、乡、村“三位一体、协调联动”的县域医疗集团,成立固安县总医院,制定实施了20多项措施,全方位提升县域医疗机构服务水平。

      县里迁址扩建了县人民医院,在床位设置、医护配比、诊疗设备等方面,对标三甲医院标准进行配置。固安县总医院副院长杨健说,他们与9家北京三级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启动实施医疗服务合作项目,30余名专家定期来固安出诊。


      6月2日,在固安县滨河生态运动公园,园林工人进行喷淋作业。(门丛硕 摄)

      近年来,固安县还大力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2021年秋季,固安完成8所民办普惠园创建工作,新增幼儿学位2480个;11所中小学、幼儿园投入使用,新增学位9135个;北京八中固安分校增办高中部,固安高新区一所20轨高中建设启动实施,高中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增加。

      生态增绿,美丽家园更宜居

      “公园就建在家门口,开窗见绿,出门进园,这里空气清新环境好,每天带孩子溜达一圈,心情很舒畅。”闲暇时,居民黄玥喜欢到人民公园里遛弯健身。这里种植90多种植物,形成了质朴自然的景观效果。

      近年来,固安县坚持抓点、连线、拓面,全方位增加生态绿量。“抓点”,就是将大规模综合公园和星罗棋布的点状游园相结合,打造城市“绿肺”;“连线”,就是注重河渠、道路两侧绿化,编织生态绿带;“拓面”,就是开展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创建活动,坚持“楼房建到哪里,绿化就配套到哪里”,营建绿色家园。


      6月2日,居民在固安县滨河生态运动公园休闲。(门丛硕 摄)

      目前,固安县城建成区绿地总面积达1074多公顷,绿地率达36.5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近13平方米。

      “以前路过环城水系西支,要屏住呼吸赶紧跑,味道实在难闻。尤其是夏天,蚊虫很多,大家都躲着走。”居民杨国存家在环城水系西支附近,如今,水系水质好了,人行道两旁还种满花花草草,杨国存和邻居们经常到这里遛弯锻炼。

      固安县水务局水利工程股股长赵国栋介绍,固安统筹全县23条河渠,编制了全县水系连通规划,谋划打造总长150公里的环固安城区水系生态带、景观带。相关项目完成后,可改善县城生态环境,提高全县河渠整体排沥和蓄水能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 走进县城看发展|河北正定:古韵新姿,处处可“打卡”
  • 即时 | 2022-06-10 16:46:40

     沿着光辉足迹,建设现代化美丽县城

      正定:古韵新姿,处处可“打卡”


    远眺正定新区。河北日报记者史晟全 摄

      仲夏时节,登上正定南门城楼,举目北眺,古街古楼、古寺古塔映入眼帘,绿地公园随处可见,一座古新融合、生态宜居的魅力县城尽收眼底。

      石家庄市正定县,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近年来,正定县坚持以规划引领,以人为核心推进县城建设,随着古城风貌有效恢复、城市管理不断提升、文旅融合持续发展,古城居民的生活日益多姿多彩。

      “按照‘沿着光辉足迹,建设现代化正定,冲刺全国百强县’的发展思路,我们着力构建‘一城、两区、一带’空间格局,实现古城居中、西部乡村、东部产业集中、拥河发展,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美丽县城。”石家庄市委常委、正定县委书记王俊红说。


    正定县城夜景。通讯员武志伟 摄

      时间:6月3日 7:00

      地点:子龙体育公园

      一大早,正定居民徐鸿斌收拾好装备,约上球友,来到位于滹沱河北岸的子龙体育公园足球场,在清晨的阳光里开启了运动模式。

      传球、过人、射门……徐鸿斌和球友们玩得不亦乐乎,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你瞧,这球场多棒!草坪非常舒服,还有专业的灯光设施,晚上也可以踢。”徐鸿斌说,以前县城周边足球场很少,子龙体育公园建成后,吸引了大批足球爱好者前来体验。

      “除了足球场,子龙体育公园内还有乒乓球台、篮球场等设施,可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正定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王鹏说,子龙体育公园所处的地块原来是违章建筑和临时建筑,改建为体育公园后,迅速成为居民健身娱乐的“打卡地”。

      今年以来,正定县大力拆除“违临陋”建筑,拆除连接石家庄市区的“四纵”道路沿线的私搭乱建和违章建筑,目前已拆除1400余处、62万平方米,腾退土地用于增车位、增绿地、增设施,实现即拆即建、即绿即美。

      时间:6月3日 10:00

      地点:正定东城墙南段

      蓝天白云下,正定古城墙高峻雄伟。

      沿南城墙步行至东城墙南段,工人们正在对城墙夯筑散水、安装护栏。“东城墙南段现状整修工程主要对城墙进行土体夯筑、主体加固等作业,目前工程已经接近尾声,建成后将与南城墙连成一体。”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副研究馆员杨双秋说,坚持“原真性、完整性”,不盲目复建、不拆旧建新,东城墙南段现状整修尽量保持住老城墙的原貌。

      “每次有外地朋友来石家庄,我都会邀请他们到正定登城墙、观古塔,感受正定的历史文化。”来自石家庄市区的游客陈宁和朋友们在城墙上拍照留念,流连忘返。

      正定的灵魂在古城。近年来,正定县不断加大古城保护力度,划定8.9平方公里历史城区范围,高质量完成了阳和楼复建、南城墙修缮等24项古城保护风貌恢复提升工程,古城风貌有效恢复,古城记忆可见可触,历史文化可感可知,“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成为现实。

      时间:6月3日 14:00

      地点:复兴大街市政化改造施工现场

      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复兴大街市政化改造工程正定段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正在进行的是保通路施工,预计6月底建成通车,之后将进行隧道施工。”中国交建复兴大街市政化改造工程正定段工区经理孙成刚介绍,正定段施工路线全长约12.5公里,通过新建正定古城隧道、滹沱河景观特大桥,对安济路互通进行改造,将增加3条道路连接正定古城和正定新区,进一步消除正定古城和正定新区间的城市割裂。

      “以前从正定新区到正定古城,只能走河北大道和安济路,早晚高峰堵车是常事。”正定居民牛林说,工程完工后,从正定新区到正定古城的道路将更多、更畅,住在正定将更加幸福。

      目前,正定县正在加快疏解古城功能和古城居住人口,严格管控古城“天际线”,加强新城区的医疗、教育等设施建设,鼓励引导居民主动外迁,促进古城和新区融合发展。

      时间:6月3日 16:00

      地点: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

      走进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内的常山云数据中心,一间间机房、一排排机柜,承载着数据的高速运转。常山云数据中心以大数据和云平台有机融合、相互促进,致力于提供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电子商务和IT运维管理等服务。

      “目前一期项目已经投用,吸引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带宽同时接入,并为腾讯、阿里、今日头条等企业提供数据存储。”常山云数据中心总经理李猛介绍,常山云数据中心二期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到年底主体将封顶,拟规划建设机柜数量4000余个。

      “今年,我们将围绕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园区路网管网、供水供电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发展中心主任王俭介绍,当前园内已引进中南高科正定科技谷、均和云谷·正定科技港等10余个重点项目,投资超过100亿元。未来,园区将充分利用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重大平台,构建以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科技成果转化、设计研发总部为一体的产业化集群,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

      时间:6月3日 20:00

      地点:旺泉古街

      夜幕渐渐降临,古城正定流光溢彩,热闹非凡。

      游客徜徉在旺泉古街,或赏美景,或品美食,好不惬意。

      “我们专门从市区过来品尝正定美食,真是不虚此行啊!”游客陈婷在陈饸子“饸饹村”大快朵颐之际,不忘拿起手机拍照发朋友圈。

      “旺泉古街主打文化特色餐饮服务,这里提供别具一格的餐饮、购物和文化体验业态,让食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了解正定古城的历史风貌,美食文化和风土人情。”正定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王鹏说。

      近年来,正定县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旅游+战略”,做靓特色主题景区、精品客栈,打造沉浸式旅游新场景、新业态,让文物“活”起来,文化“兴”起来,旅游“火”起来。

      今年一季度,正定县接待游客148.23万人次,同比增长24.79%;旅游总收入11.87亿元,同比增长25.61%。(河北日报记者任学光)


    编辑推荐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22008231号) 联网备案号 :3506240235067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3420069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10006
    • 地址:诏安县南诏镇良峰路县委大楼二楼
    • 邮政编码:363500 联系电话:0596-3321216  投稿邮箱:zwtxtg@126.com
    • 诏安县融媒体中心拥有诏安新闻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 诏安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zwtxtg@126.com